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中英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7年5月27日至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焦作市举行,主题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60多人参加了研讨。现将会上研讨的几个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有同志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它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等等。

      有同志认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教育现代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指与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的过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等等。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

      还有同志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变迁)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总的来说,与会同志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界定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所谓内在的方面即是从教育活动自身来界定教育现代化,如用教育的“现代性”来界定教育现代化;所谓外在的方面就是从作为教育活动外部环境的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现代化的,如从社会转型角度或科学技术革命角度来界定教育现代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界定,代表们都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静止的目标。

      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大多数同志认为,教育现代化在内容上应该包括观念(思想)、制度、课程(教材)、技术(设备)、方法等方方面面。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主导,没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现代化;教育制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根本保证,没有它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不会落到实处,就没有现实的力量。课程和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是核心,是实现教育现代性的物质载体。教育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局部修补,也非单纯地对某一方面如现代教育技术等的强调,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整体性。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中把握了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才能真正地推进教育现代化。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提民主化、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人文化、个性化、心理化、综合化等的;有提广泛性、平等性、全时空性、生产性、社会性、个性与多样性、变革性、科学性等的;有提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理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和福利化等的;还有提经济性和效率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秩序性和法制性、自主性和民主性等的。

      有的同志指出,教育的现代化是个多面体,不同侧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世俗化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世俗化的性质、过程和标志是不同的,前者是由神权向人权的复归,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宽容;后者是君权向民权的复归,表现为人民主权的确立。而且,不同国家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往往是一个国家在教育现代性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先行发展,其他方面的教育现代性增长较为迟缓,另一个国家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体现着多样性和差异性。

      三、教育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智慧,包括一些已为世人公认的具有民主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也不可能、不应该离开民族文化传统,这是内源性发展战略对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那种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根本忘却历史的“全盘西化”态度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在看到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与会同志指出,要清醒地看到它的糟粕方面如等级性、保守性等对教育现代化的阻碍作用。有的同志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这种消极的阻碍作用:中国传统的伦理型文化无视人的自身价值,贬抑人的个性发展,与现代教育倡导的“解放个人,培植具有充分活力的个人主体,弘扬个体原则”相悖;中国文化重“民本”而轻“民主”的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民主化格格不入;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发展及现代教育所需要的价值观念与精神特质。有的同志还指出,以政治、道德、人伦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基础之一的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培养。

      四、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同志指出,在道德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切实地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道德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确立个体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体性原则就是遵循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心理过程的整体性与道德影响力量的一致性,活动性原则是指在实际的道德活动中通过学生的道德体验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

      在公民教育方面,有的同志认为,公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理想”。现阶段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中的心理层面的行为方式,包含了个人作为公民的自我认识的观念状态和自我规范的实践状态及其相互统一,具体说来包括平等和爱国意识、民主和自由意识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