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教育的概念 最早把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哲学的人,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奥斯本(A.F.Osbotn)则是把杜威创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的第一人。早在1939年,奥斯本就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十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夜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 奥斯本设想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为此,他建议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开设专门研究创造性的课程;促进在实践课程中运用创造原则与方法;倡导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能产生丰富想象的创造性授课方式。奥斯本提出的三点建议,是实现他为教育规定的促进创造能力充分发展的目标的三条途径,并不是对所谓广义创造教育的分类。另一方面,把所谓广义创造教育划分为发明教育、创造教育(狭义)和创造性教育,在逻辑上不符合分类的要求,因为三种教育的内涵重合过多,而且发明教育又不过是创造教育(狭义)的一个子系统而已。这样分类在理论上也难以准确把握,容易造成理解的混乱。因此,可不使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兼顾教育内容和对象,采用两种称谓法: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教育。创造力开发的内涵相当于广义创造教育加上发明教育,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成人,内容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采用培训模式。创造教育相当于创造性教育加上狭义创造教育,对象主要是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内容除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外,还有创造性人格或创造品质的培养,采用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创造教育的概念可以如下定义:创造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使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解题能力成为教育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显然,创造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在人的普遍素质中单独提出创造性素质加以特殊强调,原因是创造性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 二、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在这方面,创造教育主张通过专门的创造课程和对传统课程进行创造学改造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一般解题能力。但创造教育不单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业精神。因此,创造教育弥补了智力开发欠缺的环节,同时它所开发的创造能力与智力开发所指的智力或智能也是不同的。创造教育目标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表象、想象和思维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思维作为对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可以自由创造概念。当思维与表象、想象结合,构成形象思维时,具有最大的创造性,我们可以根据思维中包含创造性成分的多少,而把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权衡思维中创造性成分多少,可以有社会尺度(创造学尺度)和个人尺度(创造教育学尺度)。前者用于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以及其他从事高级创造活动的人们,他们的创造性要看他们的创造成果对社会文明进步有多少贡献。后者用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活动产物对自己的新颖性,获得这些产物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对个人智慧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创造能力简称创造力,是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其结构可以认为是由创造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三大因素构成。 创造品质属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有各种不同的表称,诸如创造人格、创造个性、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品德教育课程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培养创造品质或创造人格作为重要内容。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性即创造性,创新精神即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人格即最高尚的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这应该成为现时代的主导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 创造性思维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理解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其中既包括直接提出新设想或新的解决办法的形式,也包括并非直接参与创造的思维形式,狭义理解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发明创造过程中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又称“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属于创造活动的智能机构,由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构成,再造性思维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缺乏创造性,表现为言语逻辑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活动的起始阶段(此时创造主体试图直接运用他所熟悉的基于经验和知识的通常方式)和最后阶段(此时为了表述和验证他发现的独特方式)起着主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两个根本特点,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作为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创造主体往往并不能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相反,这个过程的最主要的部分,即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打开解题关键的基本阶段,思维活动往往是无意识地直觉地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是直觉想象思维,思维结果以“顿悟”或“豁朗”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