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力研究的反思与构建

作 者:
李森 

作者简介:
李森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生 重庆市 630715

原文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开展教学动力研究的设想:第一,研究教学动力应从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出发;第二,从理论上探索激发和强化教学动力的实践策略,是教学动力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在宏观研究的同时,要加强教学动力的微观研究与行动研究;第四,应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研究教学动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421

      教学动力是国内外教育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项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讨。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教学质量不高、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等问题,却与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学动力匮乏相关。本文从分析现有的教学动力学说入手,提出构建教学动力研究框架的思路与设想。

      一、教学动力研究的众家之说

      教学动力登上教学论的殿堂,主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1]。从那以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并形成了如下五类八种基本的教学动力学说。

      (一)社会学视角:教学存在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要是由前苏联教学论专家M.H.斯卡特金提出来的。他从社会学出发,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2]。因此,“社会需要是教学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产生和保存的主要动力。没有这种动力,就没有教学。”[3]根据这一思路,斯卡特金提出“教学过程的动力是社会对青年一代必须具备的修养提出的要求与青年的修养程度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时每刻都是教学运动的根本原因”[4]。由是观之,他所强调的是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能够存在,教学过程为什么能周而复始地循环。这种教学动力观可视为教学存在动力说[5]。

      (二)心理学视角:学习动机说·情感动力说·心理内部矛盾说

      不少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教学动力,但在研究方法上,东西方学者出现了分野。西方学者一般以某种动机理论为依据,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比如:认知论主张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诱因论提出学习动机受一时性因素的影响,如奖赏与惩罚、赞扬与批评等;本能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内在的冲动;驱力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源于生理需要的力或活动,并非出于本能。尽管不同动机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方式观点纷呈,但是都把学习动机视为学飞的动力。我国学者明确提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6]。因此,这种意义上的教学动力观实为学习动机说。

      在前苏联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7];“除了天赋条件外,‘情感动力’可谓儿童成长的杠杆”[8]。据此,他提出教学过程的动力乃是“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就是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任务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满足感”[9]。这种学说即是情感动力说。

      我国心理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但在什么是心理的内部矛盾问题上,人各异词。潘菽教授指出,“人的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10]。朱智贤教授提出,“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是心理的内部矛盾,推动了儿童心理的发展”[11]。林崇德教授也坚持这种观点[12]。这里,笔者暂且把心理内部矛盾论视为一种教学动力说。

      (三)系统科学视角: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说和教学双方耦联说

      我国一些学者以系统科学为指导,提出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说和教学双方耦联说。唐文中教授等在其主编的《教学论》(1990)一书中指出,教学系统有三种调节类型,第一种是由广泛的相互作用支配的;第二种是由教学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实现的;第三种是由人的心理调节实现的[13]。这三种调节便构成三种水平的动力理论:教学存在动力论、教学内部矛盾论、学习动机论。第一种教学动力是整个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源泉,第二种教学动力是第一种动力的内化,第三种则是前两种动力的内化[14]。这样,它们便“构成了一个系统,这就是教学系统的动力结构,也就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系统”[15]。也有学者认为,教学系统中存在着三种主要动力,第一,教材内容起着教学诱发力的作用;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组织力和引导力;第三,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课题的最后完成力[16]。这三种力量形成教学合力,而“合力的形成取决于把各种分力组织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力的结构”[17]。

      还有学者以信息论为依据,提出“教学信息是教学双方相互适应的产物”[18]。论者认为“教学双方矛盾适应统一的耦合是教学系统发展的内部根据”[19],也就是说,“教学双方的耦联是教学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20]。

      (四)矛盾论视角:教学基本矛盾说

      这种理论的研究者甚多,中外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论者从矛盾论角度,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动力。但在什么是教学的基本矛盾问题上,众说纷纭,各执一端。例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等指出,“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从教学中产生的认知任务和实践任务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智力发展之间的矛盾”[21]。日本学者柴田义松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师与教材的对立、教师的目标与儿童的现状之间的对立、儿童同教材之间的对立、儿童之间的对立——是教学的运动、展开的动力”[22]。我国学者何志汉教授认为,“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根本动力”[23]。吴杰[24]、吴也显[25]教授等人与达尼洛夫的看法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