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教育报刊,“素质教育”一词随处可见。但我发现,人们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人统计:“素质教育”已有9类15个定义,表述很不一致。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据权威人士分析,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答《中国教育学刊》记者问”,见《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3期)。而有些学校却说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并已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云云,这就把这一概念的出现提前了好几年。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文件,并未出现“素质教育”一词。诚然,这两个文件都提到“提高民族素质”,但“提高民族素质”与“素质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不能划上等号。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据说是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中小学教育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素质。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应该经过仔细研究和论证的。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明确的概念,是研究科学和理解问题最起码的要求。”概念的涵义如不明确,或不准确、或易生歧义,必然对研究科学和理解问题起误导作用。 例如什么是“素质教育”?在诸多定义中最简明扼要的说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如果这样下定义,那么提高学生的修养,能否叫“修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否叫“能力教育”?如此推演下去,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提出一个新概念? 又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哪里?有的认为在课堂,有的认为在课外,还有的认为,抓了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就是抓了“素质教育”。许多谈“素质教育”的文章,也多偏重于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有的研究者认为,“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建立素质教育大环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素质为发展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认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什么是“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呢?作者认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素质发展意识,在实施管理发展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评价、训练、培养和系统管理上。认为“这样的管理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开放的、多元的、持久的。管理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它要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作者提出了14项内容。为节省篇幅,下面只列举1、2两项内容: 1.对学生过去、现在、今后的素质发展,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的管理。 2.对学生的遗传、环境、教育影响程度的调查、分析,对学生智力的基础以及构成其智力程度诸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的管理。(《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4期) 大家知道,学校管理的要素有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总务管理等,如果学校管理者以“主要精力”去分析研究学生素质管理的14项课题,并按上述“学校管理新模式”办学,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局面?实践中又有多少中小学校长敢于在这样的“新模式”学校工作呢?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出现后,高等学校的同志也在讨论如何抓“素质教育”,甚至研究如何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明明指的是中小学,当然就不包括高等学校在内。因为高等学校并不存在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但有人也可反驳:既然“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难道高等学校不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所大学还真的推出了“素质教育五大工程”:品德塑造工程、名著阅读工程、艺术陶冶工程、健身强体工程、技能培养工程,并把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内容。(1996年10月20日《华中师大报》报道某大学推出素质教育“五大工程”) 顺便说一点意见,现在“工程”之说,既多且滥。有些工作与“工程”完全沾不上边,也要冠以“工程”之名,而且是“大工程”、“系统工程”!某省某县一所职业学校写文章说:该校要实施“876三大工程”。所谓“8”,指“质量、安置、招生、效率”8个字;所谓“7”,指“七个一”,即有一个好思想、一副好体质、一手好文章、一笔好书法、一张好口才、一套硬技能、一张真文凭”;所谓“6”,指“六个三”,即“突出三特、端正三风、抓好三建、搞好三联、攻克三关、实现三富”。(1996年7月22日《湖北教育报》第三版)这种文风,何时休! 还有人撰文道:“高等教育中的德育同样存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文中一再出现一个新名词——“德育素质教育”(“浅谈德育中的素质教育”1996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这是否意味着还可提出“智育素质教育”、“体育素质教育”、“美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这个大概念又变出一系列小概念。《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现在被人改为“基础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中的德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转”,再发展下去,还会出现哪些“转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