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与人格潜能开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伟杰 湖南教育学院,410012

原文出处: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修身与人格潜能开发体现了德育为首、心育为本的育人规律,是学生求知发展和成才腾飞的坚固基石,并且通过教改实验的总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修身与人格潜能开发的做法:一是寓人类传统文化道德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启迪学生将人格修养不断内化为自我心理需求;二是把人格修养与行为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人格素质在各项活动中不断升华;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修身活动,有层次地递进式地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

      关键词:修身 人格潜能 行为养成 升华 开发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连续几十年跟踪调查1528名被试者,对800名男性被试者中20%成就最大的与20%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两组人智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最明显的差异是在人格个性品质上,高成就组的心理特征是进取、自信、坚持,因而揭示人格个性对人的发展是比智慧能力更为重要的规律,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人格潜能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心理素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基本素质的中介和载体,它所包括的智力心理(即感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和人格心理(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求知发展和成才腾飞的坚固基石。因此,我们设计的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实验,在实施“健脑与智力潜能开发”的同时,注重“修身与人格潜能的开发”,即通过启迪学生开展“修身”活动,优化自身的人格素质,显示出一种求知发展和拼搏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现就学生的修身与人格潜能开发,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第一,寓人类优良传统文化道德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启迪学生将人格修养不断内化为自我心理需求。

      所谓“修身”活动,来自我国传统文化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养性说,这是一个倡导学之目的在于“变化气质”,使个人同社会对接的理想人格图式。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提倡“修己”、“克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强调“养性”、“养身”和“良知”、“良能”;直到宋明儒家强调心性之学和理欲之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极力倡导教书育人,要学生“砥砺德行”,“奋斗向上”,等等,均贯穿这样一个思想脉络,即勉励广大学子通过自我修养,以适应和改造社会,成为时代的强者。这同现代心理科学中所说的养成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等人格品质,在内涵上是相吻合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乃至人类的优良传统文化道德,凝聚着各民族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为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造就一代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新人,中小学应充分发挥心理素质在整体素质中的中介和载体作用,让心理学知识走进校园和课堂,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心理素质教育已不是单纯地枯燥地讲授心理知识,而是将中外古今伟人、名人事迹中的进步思想、高尚品德、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寓于讲授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和调适方法的心理学知识之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发展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准则,并将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扬弃,不断内化为他们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注重启迪学生认识和掌握自身的心理规律,自觉地进行人格修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即具有自尊心、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进取心等良好心态和自我控制、承受挫折、抗拒诱惑、适应社会、文明交往等心理能力。一个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幼稚到成熟,由盲目到自觉的成长过程中,若他们有了自尊心、自信心,就会自爱自重,充分认识和珍惜自我人生价值,从而相信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若他们养成了同情心、责任心,就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一切美好事物,对亲人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充满同情和爱。并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若他们萌发了进取心,就会以理想和榜样(伟人、名人、英模)来激励自我,在学业和未来事业上奋发进取,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同时,有了这些良好心态的学生,必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自觉地进行自我砥砺,不断增强各种心理机能,如最佳地控制自我情绪,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自控心理;经得起摔打,困难面前不退却,失败面前不灰心,逆境面前不沉沦的耐挫折心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觉地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影响的抗诱惑心理;独立自主,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的社会适应心理,善与人处,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的文明交往心理,等等。学生的人格潜能开发,实质上是指良好人格素质的养成而表现出来的超常的精神力量。过来一段的实验证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人格素质,就能很好地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学业长进和今后走向社会去建功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把人格修养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人格素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华。

      人格素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必须要物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固定的行为方式形成人的行为习惯,行为水平高低则体现为行为能力。可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与行为能力,是其智力与人格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与行为规范,其中融合了如“五爱”、“五自”、“五讲四美”等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立志做人、求知健体、生活劳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序地提出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方面的明确要求,也可以说,这是中小学生应具有良好人格素质的集中体现。并且,这种蕴含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格素质,又是学生各种行为方式的动因和内在机制,对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有导向、激励作用,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有促进、调节作用。所以,我们在实验中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这不仅使行为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人格修养,开发人格潜能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