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为素质教育正名

      当前全国教育界正为在本世纪末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努力。在教育改革中就遇到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对于这个转变,在教育理论界还有争议,在实际工作中也还不太清晰,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来的。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

      素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有音乐天赋的人如果后天得不到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要反对“应试教育”

      为什么要反对“应试教育”?这是因为“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的同志可能会反驳说,高考不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吗?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不是从高分学生中培养出众多人才吗?不错,考试可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但考试本身并非目的。把手段变成目的,必然会使教育走入误区。因为考试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能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1996年8月1日《参考消息》刊登《日本中小学教改之探》一文,介绍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提出要以“新学力观”评价学生;要求在学生每个科目的评分栏中,除了记录考试成绩外,还有一栏是根据“新学力观”来进行评价。“新学力观”的评价分为4项,即:“学习意愿和态度”、“思考判断和创意构思”、“表现应用”、“理解鉴赏”。可见,对一个学生的智力的评价,也不能只凭考试,更何况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身体健康,更不是考试所能考核的。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考试只以知识为依据,因此学校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智育中也容易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背诵。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把学生囿于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才能、爱好和特长,使得他们不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的需要。

      第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少数有可能升学的学生而置广大学生于不顾,致使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不仅学习没有长进,而且其心理上受到极大的伤害。据说有人撰文主张“使少数人成为‘胜利者’而伴随出现很多学生成为‘失败者’也是值得的”。这种英才教育思想,连资产阶级教育家都是反对的,为何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只能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现在众说不一。有的同志从教育方针提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划分,则有思想素质(或称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有的同志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划分,则可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其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如何科学地归纳,这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细致研究。我个人认为,素质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每一种素质里面又包含许多内容,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交叉、互相促进的。例如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含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含思维能力、思想情操,也就是说它涵盖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某些内容。因此也有人把提高民族素质称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这里的“文化”就是指广义的文化。总之,对素质内涵的科学的分类还需要经过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这里只能说个大概。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素质。但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还有更为广泛的涵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这种挑战。最近《科技日报》发表一条消息,美国未来学会强调,下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呼吁学校和家长改革传统教育方法,并认为适合新世纪的人才应当具有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这些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