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占领敦煌之后,对敦煌贸易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钱币匮乏,唐朝的钱币在市场上不再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器皿作为硬通货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但由于敦煌地区不产银,银器主要靠对外贸易流入,故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从吐蕃时期起, 出现了变形了的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麦及粟、布、绢等实物用作支付物价,充当了敦煌市场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归义军建立之后,敦煌与中原只有咸通二年至乾宁年间交通比较畅通,其余长期处于“四面六蕃围”的境地。交通不畅,使中原地区的钱币很难流入敦煌。金银器皿,一来不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二是价值昂贵,不利于一般性的小宗交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出现了两种交换形式:一是以物易物,走原始交换的老路,敦煌居民把自己生产的物品拿到市场直接换取所需物品;二是用麦粟布绢充当等价物,作为计算价格的标准,进行间接交换。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等价物》一文中已详加探讨。〔2〕在一般交换中,交换重点是物价计量, 出售物品与购进需要的物品经常不统一,因此物价换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物价状况,才有利于对当时市场作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当时社会经济作多方剖析,故研究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物价显得十分重要。 敦煌文书中除了佛教文献外,保存最多的是归义军官府及各寺院的收支帐目,在这些细小琐碎而内容丰富的一笔笔帐目中,收支物品数目及所付麦粟布绢多少,都包含着各种物品的价格关系。特别是寺院帐目中,反映当时物价资料最为丰富。在钱币匮乏情况下,寺院收入物品与寺院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像各种舍施活动中,一般信徒并不考虑寺院的实际需要,通常把自己最充足的物产和生活中一时不需要的东西舍施给寺院。这些东西有的是寺院禁用的,如价格昂贵进口高级化妆品胡粉、金银器皿和妆饰品、珍贵丝织品等,寺院必须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唱卖,以换取寺院急需的东西;有的是寺院一时不需要的,如为寺院铸钟舍施得来的不是生铁,而是牛羊、木材、粮食、药材和布匹等,故需出卖后买取所需的生铁。寺院造寺凿窟塑画所需的金水、银泥、铜绿、金青、水银,写经所需的纸张、笔、墨,修造所需的木材等都是购买而来的,连日常生活所需的酒、醋、酢、草豉、白樊、盐、胡饼、菜、柴、草、石油等都是经交换从市场购买的,市场有出卖各种物品的店铺。这些东西在敦煌市场交换时,是按照一定的比价关系进行的,物品之间的比价一般是用粟麦等来折算的,所谓校物就是指价格换算。〔3 〕由于归义军时期敦煌相对独立,故物价在前后二百年间相对稳定。 晚唐五代敦煌市场的物品很丰富,有来自西域的化妆品、银器、緤布、药材,也有来自中原的丝绸、铁器等,但是籍帐所反映物价也只是其中一部分物品的价格,有相当多的物品因文书残缺失载而无法探讨,所以我们的研究也是挂一漏十,只能部分地反映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物品价格。 一、纺织类物品的比价关系 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的纺织品种类很多,丰繁多彩,按照其质地大约可以分为四类,即毛织品、棉织品、麻织品和丝织品。毛织品以褐为主,包括毡、毯等,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畜牧业经济相当发达,有官营、私人和寺院三种类型,牧放驼、马、牛、驴、羊等牲畜,籍帐中常见寺院派人往寿昌、紫亭、常乐、兴胡泊算羊和剪羊毛的记载,〔4 〕在晚唐五代敦煌的手工业中,有许多与毛纺有关的手工业工匠,如毡匠、褐袋匠等。〔5〕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官布成为官府常征例税, 〔6〕常见的棉布有粗緤、细緤、官緤、八综緤、七综緤、 安西緤、西州布等品种,表明当时敦煌除了进口西州緤布外,本地已开始种植棉花、生产棉布。手工业行业中出现了以生产,加工棉布的洗緤匠。〔7〕敦煌种植在文书中有很多记载, 四十里泽是因沤麻出名的,〔8〕唐代官府对农民种麻有一定规定, 归义军时敦煌种麻相沿成俗,〔9 〕麻布的收支成为官府、寺院籍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称作布或土布的布破项,都是麻布,麻布比緤布生产量大,故使用更为普遍。丝织品,是归义军政权的使衙官员向中原王朝的贡品,仅品种就有几十种之多,也是敦煌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手工业中有桑匠,〔10〕债务抵押和物价支付多用绢帛。下面我们依据籍帐将部分纺织品价格考订如下: 昌褐,是褐布中重要的一种,也是敦煌常见的毛织品。关于昌褐的价格,S.5008《年代不明(十世纪)某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牒残卷》记载:“粟捌斗,于康义盈处买昌褐伍尺用。”“白面两硕,于保祥买昌褐贰仗用。”〔11〕由是得知1尺昌褐价格粟1.6斗,白面1斗。 若麦粟合并支付(即麦粟各占一半),据P.3631《辛亥年(951 )正月廿九日善因愿通等柒人将物色折债抄录》记载:“故僧愿住入昌褐肆拾尺,折麦粟肆硕。”“(保端)又昌褐贰仗肆尺,折麦粟两硕肆斗。”“愿通入褐布柒拾伍尺,准麦粟捌硕,折黄麻肆硕。愿威……入昌褐肆拾尺,准麦粟肆硕。……保端入昌褐叁丈贰尺,准麦粟叁硕贰斗,折黄麻壹硕陆斗。”由是得知,1尺昌褐的价格是麦粟1斗。 斜褐一段,P.4803《癸未年(923 )张幸德赊买斜褐契》记载:“癸未年正月二十二日张幸德于郭法律家买出斜褐一段,至秋断麦粟陆硕为定。”若按照敦煌贷麦粟从春至秋利率为百分之五十计,每段斜褐的实际价格是麦粟4硕。这一推断亦可由前引P.3631 号证实:“又六月九日,保遂入斜褐壹段,准麦粟肆硕伍斗,折黄麻两硕贰斗伍升。”又S.4884《辛未年(911)梁保德取斜褐契》记载:“辛未年四月二日,押牙梁保德往于甘州去,欠少匹帛,遂于洪润(乡)穆盈通面上取斜褐壹拾肆段,断生绢壹匹。”生绢1匹价27石麦,故斜褐壹段断麦1.93石, 约相当于2石麦。P.3935《丁酉年(997)洪池乡百姓高黑头状》称“出褐十段,折麦粟二十石”,每段褐价格麦2石。S.286《年代不明(十世纪)某寺麦粟油黄麻等入历》记载“又褐壹段折两硕,何愿昌折债入。”斜褐一段价格不一致,分别为麦粟4石、4.5石和麦2石, 可能与每段长度不一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