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6-0041-09 一、问题提出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而从教育纵向系统而言,百年树人的德育,其长效性和持续性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德育衔接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养成,有赖于学校教育各阶段德育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尤其是相互衔接的共同努力。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中学抱怨小学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以至进入中学后学生抗挫折力差,有些基本的道德行为失范;而大学则抱怨中学只教书不育人,尤其是缺乏理想教育,以至学生进入大学后只关注脚下而不仰望星空,甚至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校教育后一阶段总认为要为前一阶段“补”德育课,出现德育“倒挂”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各阶段的德育衔接不够,彼此相互脱节,各行其是。因此,如何促进学校教育各阶段德育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体化的育德体系,对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是对德育课程有效衔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德育课程衔接的现状,在探讨影响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试图为更好地实现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提出对策建议。 二、概念界定 (一)德育课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指出,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1]。《辞海》中则将课程定义为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2]。我国学者吕达则这样解释课程概念:从内涵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也即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3]。在这三种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课程界定为: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或是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4]。据此,德育课程可界定为: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德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它是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包括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以及评价。 (二)有效衔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衔接”是指“相互连接”,即强调事物之间相互连接、不彼此孤立。它只关注事物之间是否联系、衔接,无法体现出衔接的有效性。如我们经常指出的大中小学德育内容重复、交叉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是否衔接的问题,而是衔接是否有效的问题。 “有效”则是指对象性活动及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对人自身具有的实际效用,人们对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是以认识、判别实践活动结果是否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相对需要为驱动,同时也以提高实践活动有效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为目的的[5]。 结合这两个概念,可对有效衔接作如下理解:一是不同事物间前后相连后所产生的实际效应,能够满足其自身不同阶段发展需要,这种有效衔接强调的是纵向衔接;二是同一事物间不同部分相连所产生的实际效应,能够满足这一阶段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强调的是横向的衔接。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着重强调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是否依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思想品德的实际,完成本阶段的德育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是否为育人的总目标而做了分工与协作。它包含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主要指不同学段、年级之间的德育课程的衔接;横向贯通主要指学校内的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本研究所指涉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有效衔接,既指不同学段的学校德育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也指学校内德育课程与其他德育课程(主要是校本课程)之间的横向贯通。 由此可见,德育课程的衔接是一个具有双重意蕴的概念:一是德育课程衔接意味着差异与不同,即面对处在学校教育不同阶段的德育对象而出现的差异,如何针对这种差异与不同来分别设计并实施德育课程。所以,从这一意义上,德育课程的衔接与因材施育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二是德育课程的衔接又是一个整合与一体的概念,即它意味着学校教育各阶段德育课程的相互关联与连接,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时必须“瞻前顾后”,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的性。德育课程的目标应与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高度契合,在德育目标衔接的框架下使课程目标一体化。二是层次性。不同学段德育课程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这些德育内容与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是相适应的,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且从低向高发展,以避免出现德育“倒挂”现象。三是前瞻性。德育衔接,如前所述,是一个“瞻前顾后”的过程,尤其要重视各学段德育课程的前瞻性,即前一学段的德育课程学习应具有前瞻性,是学生顺利适应后一学段德育课程学习内容所必须的基础,但又不是提前学习后一学段的德育内容。值得指出的是,德育课程衔接的实现需要有机制保证,比如建立大中小学学校的伙伴关系并以某种组织机构的方式给予确定和运行等。由于课程的规制性,教育主管部门在德育课程衔接中起着统筹、协调作用(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