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自2015年3月起,缘于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就迅速成了一个热词,引发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务院于2015年7月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明确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等11项重点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认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今,“互联网+”正在加速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沟通,推动着既有业态的优化、重构、创新并不断催生着新业态的诞生,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生态逐渐形成,而且渗透至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与此同时,伴随着不断被“神化”的互联网思维的发酵,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教育也被赋予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仅理论研究者纷纷围绕文件所提出的“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做文章,探索如何优化、改造、创新传统教育行业,一些高等院校也祭出了“互联网+”办学特色的大旗,而且BAT等国内互联网大鳄也纷纷布局教育,“在线教育”成为风险投资的宠儿。可以说,眼下的“互联网+”教育正呈现风生水起之势,被当作了一种“无边界”的教育革命,似乎一场史无前例的“互联网+”教育的大格局就要形成。 然而,面对着“互联网+”教育这个话题,我们发现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对“互联网+”教育的认知并不统一,而且争议还较大,甚至影响到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问题。显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互联网+’教育到底应该‘+’什么、如何‘+’”这一命题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二是实践中的“互联网+”教育基本被等同于“教育+互联网”,属于教育的“线上化”。即便是在线教育,至今还没有产生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且被认为比较成熟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就在当前阶段来看,除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之外,“互联网+”并未给我国教育带来太多的实质性变化。那么,基于这两个方面现象的存在,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厘清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争议,剖析现实的发展困境,探求健康发展的路径就成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二、“互联网+”教育的现实争议及内涵厘清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给经济升级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给当今的社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互联网+”解构和重构传统的教育行业,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互联网像魔法棒一样与周遭的一切“无所不连”,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创想和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但到底何为“互联网+”教育,不同研究者和实践者有不同的理解。 现在,较多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可以“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种理解背后的逻辑就是“让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正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技术,“互联网+”教育就是要通过一种技术带来革新。在他们看来,“互联网+”之于教育,更多的是被作为支撑环境、呈现方式、教学手段来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教育其实更多的是“教育+互联网”,这表示了教育是主体,而互联网更多的是工具。还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在线教育,如张忠华和周萍基于“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在线化、数据化这一认识,认为应该通过创建“互联网+教育”新平台,开发并利用好“互联网+”的优秀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数字化,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1];王晨和刘男也认为,“互联网+教育”必然引发教育产业经历一场由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所主导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将逐渐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在线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2]。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形成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方向[3],如平和光和杜亚丽就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之下的重要体现……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融”[4]。还有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教育看作是“学习”的变化。刘宏森则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转化、储存、学习的方式”[5],互联网成了一个没有墙壁阻隔、没有时间限制而且拥有顶级教师的大课堂。在刘云生看来,“互联网+”之于教育,是一种变革的关系,“是一场从质性到量态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尺度变革,是一场亘古未有的教育革命”[6],标志性特征是出现了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化教育,需要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制度的“三重创新”。真格基金合伙人冯新也多次谈道:“真正的教育革命并非互联网教育本身,技术并不是根本的,而是它在教育领域对教育理念、学习理念、办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上的真正变革。可能一百年以后人类不再学习‘教育’这个词了,只有学习本身还存在。”[7] 事实上,“互联网+”教育并非局限于“在线教育”,也并非是简单的“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O2O模式,而是会给教育全领域、全过程、各环节带来更多、更强劲、更深刻的变革,以至于将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系统。陈丽教授指出:“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8]。这是因为“互联网+”可以引导教育行业从封闭转向开放、教与学之间的界限和关系不再那么彼此分明、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的组织边界趋于模糊、教育领域自我更新进化的能力不断加快等。吴南中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的教育,以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实现教育全局性发展、战略性转型”[9],并认为其核心特征是开放、大规模、关注人、运营模式颠覆、注重生态。南旭光则基于他对“互联网+”是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范式”的分析,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抓住外部机遇,壮大资源禀赋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优势”[10],并进而指出“互联网+”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互联网+”驱动人才培养,变“工具”为“范式”,推动人才培养过程的数据化、在线化、柔性化、开放化等。其实,教育是具有较强环境依赖性的行业,在当前的工业4.0时代,互联网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网络的范畴,成为一个集物质、能量、数据和信息为一体且相互交融的物联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上升为矛盾主体,从需求、供给到学习支持服务等全流程对教育行业进行改造。当然,互联网对教育的改造将是一个漫长的、渗透的融合过程,需要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资源的逐步丰富、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教育组织的互动耦合、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