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P.5)一文指出,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聚焦贫困人口对接受各类教育最迫切、关键、突出的问题,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学生资助、考试招生等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系,实施“由点到面”的一揽子支持计划,确保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惠及广大贫困群众,整体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学本土实践的历史与现实论略》(P.29)一文指出,教育学本土实践即他国教育学在中国大陆的实践。文章通过对教育学本土实践三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成效和不足的探讨,从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比较视角出发,揭示教育理论本土实践的现实障碍,并指出基于我国本土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思想资源与他国教育学之间的对话式实践之路是教育学本土实践的更有效路径。这样的实践是主权在我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实践,是与我国社会、教育转型要求和社会环境、文化教育语境相适应的比较而非比附的实践,是“世界性”与“对话性”相结合的互动、互证、互补式的实践。 《教育公平诉求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批判》(P.39)一文认为,近年来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在情绪化的宣泄中,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这正从根本上动摇教育公平的终极理想的实现。这种民粹主义倾向从根源上看,是在我国思想传统、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等因素交叠作用下产生的,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呼唤,具有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然而,因其极端的“人民崇拜”,并以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追求教育平等,很容易扭曲教育公平的实质,故而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治,从而保障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P.70)一文指出,长期以来,教学理论和实践争论与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教学的方法、路径、机制,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真正能够进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外部知识如何被学生获得、占有并转而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力量、精神财富的问题。“两次倒转”试图从理论上使种种二元对立得以消解,使教学活动能够将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教育性的教学活动,也使教学认识论得以具体化、现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