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商的价值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世华(1948- ),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徽学会会长,芜湖 241000,芜湖 241000;朱小阳(1982-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芜湖 241000

原文出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徽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即孝悌为本的家庭观、立品为先的教育观、虽富犹俭的生活观、重信崇义的伦理观、积而能散的财富观等,这是徽商延续几百年的精神支柱。徽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是因为他们信仰上天意志、信仰儒家思想、信仰朴素真理。有信仰才有敬畏,才有文化自觉。徽商的价值观是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2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6)02-0073-09

      六百年徽商以其经商人数众、经营行业多、活动范围广、商业资本大、持续时间长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正是由于徽商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长三角经济的繁荣。徽商对文化事业的钟情倾心,发挥了文化“酵母”的特殊作用,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今天,徽商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徽商精神却仍熠熠生辉,它是徽商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总结、继承、发扬徽商精神,对推动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徽商所形成的价值观更是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一、孝悌为本的家庭观

      孝悌,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要的观念,也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价值观。它是维系家庭稳定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孝悌为本的家庭观,首先在徽州族规、家训中得到充分体现。休宁《洪氏家谱·继述堂记》写道:“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古歙义成朱氏祖训·祠规》则说:“百行之原莫大于孝。”也有的说:“敦孝弟。父母一本,本不可薄;兄弟同谊,谊不可乖。”[1]还有的把孝弟提到人之“大行”的高度来强调:“崇孝弟。属毛离里亲恩罔极,连枝共干手足最亲。故非满腔和顺而依依孩慕,则于亲必不能事;非因心广爱而恋恋一脉,则于长必不能敬。大行有亏,余才不足观矣,此之不可不崇。”[2]徽州几乎所有的族规、家训中都把孝放在首位。对于为何尽孝、怎样尽孝都有详尽的规定。

      宗族观念极强的徽商自然将此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很多徽人之所以踏上商途,为了尽孝就是主要动因。歙县许文广,家境贫寒,靠母亲绩麻供养家庭和供他读书,文广一日泣曰:“吾为人子不能养母,顾使母养耶!我生之谓何?”乃弃儒经商。虽经营江湖,每年必一归或两归省亲。[3]显然,他是为了“养母”才去经商的。明中期歙人江璠在家中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自请于父曰:“大人幸无恙,儿何不东走吴,西走越,北走淮泗,取四方甘毳佐大人一日养,而坐令自窘为?”乃挟赀游江淮间,又经常买些土产,岁时致之二尊人及王母。[4]明嘉万间休宁人查杰也是出于孝亲的需要而走上经商之路。他说:“吾诚不忍吾母失供养,故弃本而事末,倘不唾手而倾郡县,非丈夫也。”[5]可见,在徽商看来,尽孝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他们弃儒弃农经商的动力。

      徽人出门经商,当然无法朝夕在身边孝养双亲,这个任务就由妻子承担下来,由于孝悌为本的家庭观已深入人心,所以徽州出现无数躬行孝道的徽商妇。正如史料记载:“女子自结褵未久,良人远出,或终身不归,而谨事姑嫜,守志无怨。”[6]休宁汪天赋妻朱氏“日勤女红,操井臼以事舅姑,其舅姑甚宜之。”她还极力劝说丈夫外出经商:“君第去,吾为君侍养,必当而父母心,君无反顾。”汪天赋后以贾起家,人们都说朱氏立了首功。[7]清代歙县人许景弃儒经商,由于生意小,利息微,寄给家里的钱连温饱生活都维持不了,“妻(饶氏)则湆败蔬代餐饭,而以饭饭其舅姑,时复市甘脆以进舅姑。”公婆私下交谈说:“新妇孝,家其兴乎!”[8]休宁胡氏孝敬婆婆的事迹更加感人。胡氏25岁时丈夫金腾茂病逝,婆婆徐氏在堂无恙,而遗孤子明诚,仅周岁。金家本就贫困,腾茂死后更雪上加霜。胡氏只得日夜纺织,赡老养小。儿子渐长,无钱读书,胡氏就亲自教他,课督甚力。儿子成人后就让他经商。不久,“姑徐老病,坐卧床蓐中,家无婢媪,节妇(指胡氏)日夜扶掖起居,凡饮食搔抓,下讫澣濯溲溺之役无不亲之,如是垂十年而姑始殁。”可想而知,十年来胡氏所付出的艰辛真是常人难以想象,但她“无怨言亦无怠色”,并说:“妇道宜然。”认为这是一个媳妇应该做的。婆婆临终前,拉着媳妇的手,哭着说:“吾无以报女(汝),愿女(汝)得新妇(指胡氏未来儿媳妇),异时所以事女(汝)者,如女(汝)事我,我可慰于地下矣。”[9]婆婆的一番话为胡氏的“孝”做了最好的注脚。徽人经商并非人人都能赚钱,更非短期内就能赚钱,暂时赚不到钱怎么办?仰事俯育的重任就落在商妇身上,她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纺纱绩麻,养家糊口。史载:“(徽州)女人犹称能俭,居乡者数月不占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黟祁之俗织木棉,同巷夜从相纺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徽俗能蓄积,不至卮漏者,盖亦由内德矣。”[10]徽商妇正因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孝事双亲,才使徽商无后顾之忧,大展身手。

      悌也是家庭伦理的重要方面。兄弟虽同气连枝,有手足之情,但在养生送死、分家析产这样的问题上也易产生矛盾。悌就是矛盾的化解剂。绩溪《坦川汪氏家训》说得好:“人家兄弟胸中常要把两个念头退一步想:当养生送死时,譬如父母少生一个儿子;当分家受产时,譬如父母多生一个儿子。如此想念,则忿气争心自然瓦解。”真作“退一步想”,还有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这种观念也化为徽商的具体行为。清初歙县商人许时清怎么看待分家呢?他说:“分产不足羞,可羞是分而争产。兄弟间只可论情,不可论理。论理则争比,侮慢日起;论情则和,和则乖戾不生。”[11]分产论理,就应诸子均分,但诸子贫富不同,这时就应论情,富者少分,贫者多分。说得多好,真是至理名言。很多徽商就是根据这种情和理处理兄弟关系的。清黟县商人程尚隆生九岁而孤,十四岁就贾,供养家庭和兄长读书。久之家渐裕,母使析产,他说:“兄食指繁,必合乃相济。”就是说兄长家人口多,分家对他不利,坚持不分。直到母逝后十年,兄之子女皆已婚嫁,老屋实在太小了,才不得已分家。[12]歙县盐商程肇都弟弟开周夫妇早殁,遗孤五岁,肇都扶养教诲无异己子。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待侄子长大后,肇都分家,“出己资而中分之,侄子以半,二子共分其半。谕其子曰:‘非我于汝等薄也,所以慰先灵也。’”[13]这实在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