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评估:范式转换中的价值取向

作 者:
周欣 

作者简介:
周欣,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内容提要:

儿童发展观和学习观的研究进展加深了我们对儿童早期的发展和学习的认识,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来自这两方面的重要信息和诉求对儿童早期的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内涵和范式的转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儿童各领域的发展或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最终目的的目标框架开始转向以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目标框架,突出了有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培养的重要性。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构建与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目标。这一价值取向也反映在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的评估范式的转换中。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和学习理论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儿童早期的学习与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全球化经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迅速变迁,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已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1]儿童发展理论和社会需求是制定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或学前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来自这两方面的重要信息和诉求有的已经逐步反映在我们对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的期望上,有的尚待我们做出应对和反应。这里所指的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有的是以政府独立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有的是体现在政府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其目的是给本国的0-6岁或0-5岁儿童的机构教育或家庭教育提供指导。近年来,各国纷纷制定或修订了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标准、指南或学前课程目标,中国也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从对各国的目标框架和内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目标的内容在变化,它的范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这里的目标范式是指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系,即教育目标的整体框架。目标范式的转换不仅发出了教育价值取向变化的重要信息,同时也必定带来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评估方法的反思和变革。

      一、儿童学习和发展目标范式转换的背景

      (一)对儿童学习与发展内涵理解的变化

      儿童发展观近年来发生了重要变化。什么是儿童发展?传统的心理学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或心理的结构或功能伴随着时间所产生的变化”。[3]二十世纪的三种宏大理论(皮亚杰、心理分析和学习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解释是:儿童的发展是线性的,具有普遍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的普遍性几乎适用于所有时代与地域的儿童。但在近年来这种线性发展观正在逐步被另一种动态的系统发展观所取代。系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几个互有联系的组织(生物、文化和历史组织系统)的系统性变化的特征。发展系统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发展只有在人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动态性互动中才能实现。[4]系统发展观的代表人物为维果斯基、布朗芬布伦纳、鲁戈夫。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可以被理解成儿童变成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的一个成员的过程。[5]布朗芬布伦纳把人的发展界定为“是成长中的人获得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宽泛、细化和可靠的概念的过程,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越来越强,并有能力以相同或更复杂的形式与内容来从事保留或重新建构该环境的活动”。[6]鲁戈夫认为,所谓的发展就是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方式的变化。这种观点彻底摈弃了将发展看做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在发展中把社会与个体分裂开来的观点。[7]他认为,儿童能与他人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就意味着发展。这样,发展的概念就从一个向着特定的发展终点运动的概念转变成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质的变化的社会文化定义。

      儿童学习观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对儿童学习的研究也从对学习过程中个人思维表征特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的社会性与参与性特点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习被看做是发生在大脑中的纯思维过程,它的结果是形成思维表征。[8]近来受到关注的情景学习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景之间联系的产物。个人在学习中不是去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而是自己建构有关世界的意义。[9]情景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与参与性的特点,这意味着有效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纯粹个体的活动,它依赖于个体及其周围的成人、同伴以及可用的资源与工具所组成的共同体。[10]在这一理论视野中,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已发生了重要的转化,从一个个体学习者变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学习活动总是置身于社会和文化的实践中,一个学习者可以等同于是“一个人——参与于——一种——实践中”。[11]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参与活动方式的变化,个体的学习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与社会性合作伙伴(成人和同伴)、社会实践和工具(技术和语言)的关系和中介影响。有中介元素的行动有时也被看做是一种分布式或延伸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分布式认知即“人们倾向于共同思考或与别人合作思考,还需要通过文化提供的工具和实施的协助”。[12]分布式认知是人与周围的物质、社会和符号资源密切接触的结果,是一种参与式认知过程,周围环境承担部分思维,拥有学习的一部分。[13]“学习是一种分布在学习主体、社会实践、伙伴和工具之间的观点引入了学习是环境和思维之间的双边关系的产物,学习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观点。儿童参与活动,这种参与改变了活动,同时活动反过来又改变了儿童”。[14]从关系构建的角度看待知识和学习,即强调个人的心理和身体与她/他感受、思考和互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是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意向以复杂的方式融为一体的过程,[15]而不仅仅是以知识技能的形式存在。这一观点应该说与上面所提到的儿童发展系统论观点异曲同工。发展和学习即学习者在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结构的环境中承担角色和构建关系。[16]

      显而易见,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两个研究领域的观点似乎都在向同一方向转化,即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种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能力是以一种综合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来,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尽管知识技能有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但掌握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保证能应对和解决问题。因而,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的教育目标范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对人的发展的新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