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建中,胡红梅,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李建中(1955—),男,湖北江陵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胡红梅(1975—),女,湖南湘潭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原文出处:
长江学术

内容提要:

本世纪初,受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的影响,国内学界兴起“关键词”热,以“关键词”为关键词的论文、著作和丛书时有发表和出版。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键词研究陷入困境:一是分科治学模式导致对研究对象的切割,二是辞典释义模式导致关键词阐释的非语境化,三是经义至上模式导致对关键词之现代价值的遮蔽。关键词研究如何走出困境?就入思路径而言,其理有三:突破“分科治学”模式,实现对关键词的整体观照和系统阐释;突破“辞典释义”模式,开启关键词阐释的生命历程法;发掘“元典关键词”之文化宝库,为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与新变提供语义及思想资源。就研究方法而论,其道有三:以“资格审查法”遴选关键词,以“形分神合法”类分关键词,以“生命历程法”阐释关键词。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字号: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①,刘勰这里所说的“关键”和“枢机”,均为比喻。而本文所说的“关键词”,亦为比喻性所指,喻指核心的、重要的术语、概念、范畴和命题。这个意义上的“关键词研究”几乎与轴心期的中华元典同时诞生,如先秦法家文化元典《韩非子》之“解老”、“喻老”,可视为最早的“老子关键词研究”。其它如南宋陈淳的《北溪字义》可视为“宋代儒学关键词研究”,清代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可视为“孟子关键词研究”,等等。现代意义上的关键词研究始于上世纪初,如张岱年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研究,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术语和观念研究,钱锺书《管锥编》对经史子集之关键词汇的考论,曾祖荫《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蔡锺翔主持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等等。

       本世纪初,受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的影响,国内学界兴起“关键词”热,先是《南方文坛》、《外国文学》等杂志开辟“关键词”专栏,继之是译介国外有关“关键词”研究的专书(如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安德鲁·本尼特等《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等),然后是以“关键词”为关键词的论文、著作和丛书时现坊间:如陶东风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周宪主编的《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关键词丛书》等等。此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的相关项目有:胡亚敏《西方文论关键词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2007)、盖生《中国20世纪文学原理关键词论要》(2010)、赖彧煌《新诗观念史上的关键词谱系研究》(2011)、黄擎《“关键词批评”的理论范式及其在中国的批评实践研究》(2011)等。

       关键词,不仅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方法。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对于中国学界的意义,不限于文化研究领域,而是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提供了一种“关键词”研究法,也就是“历史语义学”(historical semantics)的方法。雷蒙·威廉斯用历史语义学的方法研究文化关键词,不仅强调词义的历史源头及演变,而且强调历史的“现在”风貌——现在的意义、暗示与关系。重视词义的延续、断裂,及价值、信仰方面的激烈冲突等过程。注重关键词的开放性与流变性,重视其缘起、生成语境、基本理论意指及在批评实践中的发展、变异②。

       雷蒙·威廉斯的观念和方法,为本世纪中国学界不同学科或领域的关键词研究提供了“他山之石”,并直接催生出国内学界的“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就后者而言,冯天瑜先生的研究具有典范意义。冯天瑜倡导“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以关键术语和概念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对概念作历时性和跨文化考察,探析概念背后的历史文化意涵,学术重心是在中西日三边互动的语境中探讨文化关键词的近代生成及流变。《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和《“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两部专著,以新语为窗口,透视汉字文化的古今转换、中西对接,尤注意概念误植的考辨,对近代术语作历史学、文化学和语义学的综合探究。冯天瑜主持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围绕历史文化语义学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2005年8月、2007年4月,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在日本京都先后联合举办两次相关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举办“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国内外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的近百位学者,对汉字术语生成、演变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会议论文集《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刊载论文60余篇,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其中有聂长顺《学名厘定与新学构筑》和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③。此外,聂长顺新著《近代教育术语生成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余来明博士后工作报告《“文学”的观念》(2009)也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严格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则有周光庆《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刍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9),周文从汉语词汇分析层面切入,对文化关键词研究的理论依据、复合目标和基本程序等提出构想。周光庆另有《通往中国语言哲学的小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对“和”、“同”等中国文化关键词作出个案分析。

       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关键词研究还应包括中国哲学—美学范畴研究和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前者有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成中英《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汉学研究》1985.1)、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之“天道篇”和“人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995)和蔡锺翔等主编《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百花洲出版社,2001)等,后者有汪涌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和笔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