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1936年中国总产出的国际地位研究  

——与美英日三国的比较分析

作 者:
刘巍 

作者简介:
刘巍(196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史,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在1887-1936年的50年间,中美英日四国经济总量的排序是美国、英国、中国、日本,顺序未有改变。从相对差距角度观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扩大,从美国国民收入是中国的4倍扩大到6倍;中国和英国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从2倍缩小到1.68倍;中国对日本的总量优势大大减弱,日本经济总量从中国的43%追赶到90%。1887-1936年,中国人均收入与美英的差距是巨大的,美国、英国都是中国人均收入的约20倍上下。和中国几乎同时步入经济近代化之路的日本之人均收入也是中国的4~5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两个时段,中外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的差距都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05-09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并逐步开始了近代化过程。纵观百年近代中国,1887-1936年无疑是经济发展态势相对较好的50年,但是,和当时的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和其他国家相比究竟有多大差距?由于近代中国经济总量时序数据长期缺失,学界无法比较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虽有许多学者对近代中国经济总量数据做出过一些时点和小时段的估算值①,但数据的连续性都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英国学者麦迪森(2009)做出了以“1990年国际元”为单位的近代中国若干年份GDP,数据发表后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如财新网报道,香港大学许成钢教授2011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IEA第16届全球大会时谈到了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问题:“从最近的30年或者50年来看非常了不起,但把历史拉开来看,只是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恢复。1913年美国GDP世界第一,中国第二,只看这个指标,中国终于回到了1913年时在国际间的地位。但从绝对数量上看,2010年中国GDP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二,还不如1913年。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2025年中国GDP会成为世界第一,即便如此,中国也只是达到了1880年的状态,当时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②从数量关系角度看,许成钢教授所用数据来自麦迪逊的研究。

      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1887-1936年间缺失的40个数据做了初步的估算,形成了一个50年时间序列数据(刘巍、陈昭,2012)。诚然,我们的数据难免粗糙,但许涤新、吴承明先生的“估计自不免误差,但终胜囫囵”③一语使我们略有宽慰。从我们估算的数据来看,1913年中国不是第二,1880年也不可能是第一,这与许成钢先生的说法的差距是较大的。本文尝试比较50年间中外国民收入的差距和差距变动的趋势,就教于方家。

      一、中美英日四国的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1.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我们估算的1887-1936年中国经济总量数据是1933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国民收入,为方便与外国比较,用批发价格指数(王玉茹,1997)转换成为1929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国民收入,详见表1。美国和英国的数据来自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91)的研究。当然,有很多文献刊载了与本文所用数据略有出入的美国和英国的国民收入数据,但我们认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是研究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著名学者,经他们修正的数据应有更高的信度(详见表1)。日本的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米切尔,2002),原数据为1934-1936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国民收入,为方便比较,用国民收入平减指数(刘巍、陈昭,2010)转换成了1929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国民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见刘巍、陈昭:《近代中国50年GDP的估算与经济增长研究(1887-1936)》,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108页。美国和英国数据见弗里德曼、施瓦茨著,范国鹰等译:《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146页,第153~154页(英国1922年以后不包括南爱尔兰)。日本数据见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第1052~1053页。

      为方便观察,我们将四国实际国民收入转换为1887年为100的指数,详见表2和图1。从图和表可以看出,50年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1936年实际国民收入是1887年的近5.2倍,平均增长率为3.35%;美国次之,1936年实际国民收入是1887年的近4倍,平均增长率为2.784%;中国位三,1936年实际国民收入是1887年的2.48倍,平均增长率为1.836%;英国位末,1936年实际国民收入是1887年的近2.1倍,平均增长率为1.502%。

      

      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和各国价格指数转换。美国和英国的国民收入平减指数见弗里德曼、施瓦茨著,范国鹰等译:《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153页;日本国民收入平减指数见刘巍、陈昭:《大萧条中的美国、中国、英国与日本——对不同供求态势国家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中国的批发价格指数见王玉茹:《近代中国价格指数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9页。

      2.中国与各国经济总量的比较分析

      为实现各国经济总量的比较,必先将各国国民收入用同一货币单位表达。若把中英日三国的名义收入乘以当年对美元的汇率转换为美元的各国国民收入,有较大的问题:第一,50年中的资本流动或贸易品供给需求变化会引起美元汇率波动,由此必将导致中国、英国和日本全部产出价值的不合理重估;第二,50年间金银比价频繁变动,导致使用银币的中国和使用金币的各国之间货币汇率波动较为显著,由此便会对中国产出做反反复复的金币估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要讨论的是各国实际总产出问题,所以不该因某种商品(金银)价格的变化而影响绝大多数产品的价值。弗里德曼(1991)已经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第六章第8节附录A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分析,不再赘述。我们采用弗里德曼的办法,将1929年不变价格的中英日三国50年实际国民收入都乘以1929年的汇率,这就大大减少了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换算误差。当然,1929年的汇率也并非绝对合理,但由于这一年四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都是较好的,因此,我们暂以1929年的价格和汇率作为各国经济总量和人均量比较分析的基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