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不仅价格改革本身取得巨大成绩,而且还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拟从改革以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角度来看我国价格改革的历程。 一、我国价格改革的相关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与这一体制和发展战略相适应,我国建立和实施了单一的行政定价体制,即生产和消费中涉及的生产资料、消费品、劳动力等的价格由政府部门统一制订。行政定价体制通过人为压低能源、原材料和产品等的价格,为将生产剩余转移至重工业创造了条件。总的来看,行政定价体制与上述体制和发展战略是相适应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征程,在不触动既存体制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实施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着手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①,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与此同时,价格改革的帷幕随着上述改革的启动徐徐拉开,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作用,在促进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价格改革自身也在快速推进,走在各项改革前列,起到了“改革尖兵”的作用。 二、改革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价格改革的论述 改革以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相关部分涉及到的价格改革的内容,归集如下: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部分中“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部分,有关价格改革的表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必须积极而稳步地推进价格改革,理顺商品价格和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要逐步建立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其他大量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制度。进行价格改革要同调整收入政策相配合,保证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致在改革中下降,并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部分中“加快市场体系培育”部分,有关价格改革的表述为:“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快改革步伐,积极理顺价格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部分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部分,有关价格改革的表述是:“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部分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部分,有关价格改革的表述是:“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部分,有关价格改革的表述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三、我国价格改革的宏观情况分析 基于上述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本部分拟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价格改革的特征和情况。 (一)价格改革在经济社会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价格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之初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价格改革是市场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上述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可以看出,价格改革是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年代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离不开价格改革,价格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价格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不断拓展,同时,价格改革也有力地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济运行机制和所有制关系构成经济体制的两个主要方面②,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上述两方面内容,其中,价格改革是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价格作为市场中的信号,与供求机制等共同作用,引导资源配置到使用效率高的地方。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价格由行政部门制定,价格信号失真,加上人为压低商品和资源的价格导致实际生活中浪费惊人,对资源使用的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上,经济运行的效率不高。通过价格改革,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信号失真的状况,使价格真实反映商品的供求和资源的稀缺,引导资源流向社会最需要、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提高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 (二)改革前期价格水平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之后波动幅度较小 改革以来我国价格涨幅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改革前期涨幅波动的幅度较大,频率较高,之后波动幅度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