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先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一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虽然时间略后于郭绍虞和罗根泽两先生的著作,但郭著1934年仅出版上册,下册则迟至1947年方问世。罗著最初仅写到六朝,1943年增订后也仅至隋唐五代。可以说,朱著是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通史。出版虽晚,但从1931年授课,1932年形成首部讲义,其后数加修订,正式出版著作也并非最终的写定本,有关情况,先生本人在《大纲》自序中略有说明。对其中原委的研究,至今也仅见周兴陆教授根据上海图书馆藏先生题赠老友郑东启先生的一册讲义,所撰《从〈讲义〉到〈大纲〉》①一文,有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笔者近因受委托编纂先生文集的机缘,承朱邦薇女士信任,得以阅读先生本人保存的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次讲义和手稿,可以较详尽、准确地梳理先生一生研究的轨迹。特撰本文,俾便学者参考了解,并纪念先生逝世25周年。 一、先生自存批评史讲义和手稿的基本情况 所见讲义和手稿计有以下若干种: 甲、国立武汉大学铅排线装本《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署“朱世溱东润述”,凡双面169页,单页13行,每行38字,总约17万字。卷首有题记,无目录,无印行年月。经鉴定为1932年讲义。存二册,其一颇多先生批注。 乙、国立武汉大学铅排线装本《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卷首无署名,有题记和目录。《绪论》前署“朱世溱东润述”。凡双面261页,单页13行,每行38字,总约26万字。无印行年月,经鉴定为1933年讲义。颇多先生批注。 丙、国立武汉大学铅排散页《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署“朱世溱东润述”,凡双面118页,单页13行,每行38字,总约12万字。卷首无题记,无目录,版页末括记:“武42二十六年印。”知为1937年讲义前半部之校样。 丁、国立武汉大学铅排线装本《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卷首有二十八年题记和目录,《绪论》前署“朱世溱东润述”。凡双面268页,单页13行,每行38字,总约27万字。前122页末括记:“武42二十六年印。”目录及123页后皆括记:“乐48二十七年印。”因先生于1939年1月13日方抵达乐山,故可确认此为1939年讲义。稍有先生批注。 戊、蓝格毛边稿纸剪贴1933年版讲义及新增改文稿,为1937年《讲义》增订本下半部的部分残稿。 己、上海公裕信夹工业社文件夹装订手稿,无总题,但附有1960—1961年度排课表一纸,显示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之讲义。凡毛边纸手稿双面164页,单面16行(后半为14行),每行35字,总字数约17万字。 上述讲义和手稿,时间跨度约三十年,可以反映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从筚路蓝缕的开拓中,不断完善修订、精益求精的治学探索。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1932年初稿 先生于1929年4月由陈西滢介绍,到武汉大学任特约讲师,初授英文。因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建议,自1931年起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1932年始任中文系教授。 先生《大纲》自序云:“一九三一年,我在国立武汉大学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次年夏间,写成《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初稿。”这份《讲义》初稿,由武汉大学校内印刷。书首有题记云: 中国文学批评史,现时惟有陈钟凡著一种。观其所述,大体略具,然仓卒成书,罅漏时有。略而言之,盖有数端。荀卿有言,远略近详。故刘知几曰:“史之详略不均,其为辨者久矣。”又曰:“国阻隔者,记载不详;年浅近者,撰录多备。”今陈氏所论,唐代以前殆十之七,至于宋后不过十三。然文体繁杂,溯自宋元,评论诠释,后来滋盛,概从阔略,挂漏必多。此则繁略不能悉当者一也。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震于盛名,易为所蔽。杜甫一代诗人,后来仰镜,至于评论时流,摭拾浮誉,责以名实,殊难副称。叶适《读杜诗绝句》曰:“绝疑此老性坦率,无那评文太世情。若比乃翁增上慢,诸贤哪得更垂名。”而陈氏所载杜甫之论,累纸不能毕其词。此则简择不能悉当者又一也。又文学批评,论虽万殊,对象则一。对象惟何?文学而已。若割裂诗文,歧别词曲,徒见繁碎,未能尽当。有如吕本中之《童蒙训》、刘熙载之《艺概》,撰述之时,应列何等?况融斋之书,其指有歧,宁能逐节分章,概予罗列。然中土撰论,大都各有条贯,诗话词品,曲律文论,粲然具在,朗若列眉,分别陈述,亦有一节之长。此则分类不尽当而不妨置之者又一也。述兹三者,略当举隅,旨非讥诃,无事殚悉。今兹所撰,概取简要,凡陈氏所已详,或从阙略,义可互见,不待复重。至于成书,请俟他日。 可知在先生以前,仅有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27)一种,全书七万余字,分十二章,前三章讨论文学义界与文学批评,后九章按时代排列,仅能粗具大概。先生对此书曾有所参酌,肯定其“大体略具”,也见其“仓卒成书,罅漏时有”,并就繁略、简择、分类三端提出批评,一是详于唐以前而忽略宋代以后,二以杜甫为例指其堆砌材料而缺乏鉴别,三则指其在各代批评中喜区分文体而罗列批评。凡此诸端,虽属批评陈著,亦欲表达己著之努力目标,即远略近详,将以较大篇幅论述宋以后之文学批评史;重视简择,尽量选取各代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以人为目,以时代为序,以文学为批评对象,不作文体的分别论述,以免割裂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