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4)01-0025-09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教育自从诞生以来,其学科的合法性就一直遭到质疑。不少人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仅仅是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对象领域各不相同的研究者,只要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法,那么,其研究成果就可以归属于比较教育。这就导致比较教育的内容驳杂、逻辑混沌、边界模糊,缺少作为一门学科必要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基本结构、专有术语和知识体系,因此它只是一个松散的研究领域。而许多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则坚持认为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并力图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理自足性、普遍性与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然而,尽管比较教育研究者在学理层面为自身所做的辩护可能是完足的,但仍然难以让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信服,而一线的教师对比较教育更是十分陌生。本学科的价值常常遭到挑战令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倍感苦恼,却又似乎难以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其实,如果超越了学科的限制,转而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估量比较教育的价值,那么,也许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辩护。作为一个知识门类,比较教育研究者生产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价值?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又是如何生产知识的?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又有哪些人以何种方式使用这些知识?阐明诸如此类的问题,必将有益于比较教育的自立和发展。 一、比较教育学知识实然状态之考量 判别当下比较教育知识的实然状态是评估其价值的逻辑起点。本文以《比较教育》(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当代国际教育发展》(冯增俊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两本教材以及《比较教育研究》杂志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通过解读这些载体上知识的特征来说明比较教育知识的实际状况。这三本载体对国内比较教育知识的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 《比较教育》是我国编写、出版最早的一部比较教育的教材,并长期在许多师范院校的本科生教学中采用,产生了广泛影响。该书共包括十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基本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第十章为回顾与展望,即结语,阐述了二战以后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我国比较教育未来的研究任务。第二章简要概述了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学制。第九章介绍了各主要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教育法规、视导制度、教育经费。从第三章至第八章是对各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等基本情况的介绍,如第四章“初等教育比较”从初等教育的普及、初等教育的机构、内容、方法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各国初等教育的大概情况。这些知识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主要是对各国教育基本事实的介绍,知识性质基本上属于陈述性知识;(2)宏观层面的简要说明,粗线条勾勒出各国教育的大致图形;(3)客观冷静的陈述,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倾向和情感成分;(4)以国别和教育阶段为轴来建构知识的逻辑结构,很少涉及对具体教育问题的分析阐释。 《当代国际教育发展》一书沿用了《比较教育》的体例,其框架结构与《比较教育》一书差别不大,只是在国别教育中增加了印度、瑞典、东盟等国家与地区,对各国教育介绍时不局限于学制,并重视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另外,该书特别注意体现当下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在各级各类教育这一维度上增加了“国际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国际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等章内容。在各章节内容的撰写方式上则与《比较教育》相同。总体上看,该书的知识也具有上述的特点。 作为国内比较教育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专业杂志,《比较教育研究》设有高等教育、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管理、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栏目,以及一些非固定的专栏。每一栏目中的文章大部分是以国别为研究视界的,即介绍某个国家的某个教育大事件或某种教育思潮。系统的比较研究相当少见,在论及与我国当下教育的联系时也相当简略。当然,文章选题所论及的范围要比教材集中得多,有相当部分的文章不指向宏观研究。然而,该杂志上的内容具备了上述的比较教育的知识特点,研究的逻辑仍没有脱出“国别+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框架。 当前比较教育研究高度依赖文献资料,特别是规范文本类型的资料,比如各国颁布的成文教育法规。研究者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翻译整理,在梳理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这对研究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在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共同体内流转、交流,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制订教育政策时,有时会参考比较教育研究的某些结论或建议,“比较教育是提出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它是‘教育政策’的得力助手”[1]2。事实上,影响教育政策是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挥的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其他的分支学科的研究者偶尔会参阅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但这不是普遍现象,他们更倾向于从自身学科的视角出发,自己采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自身面临的问题。概言之,比较教育研究发挥实际效用的范围就止步于此了。 同行评估是目前比较教育研究成果质量判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在论文发表、课题评审、学位论文答辩、职称评审等活动中,一名比较教育研究者的成果必须接受共同体内其他同行——通常被认为是研究水平较高的同行——的审视。评审依据的标准基本上是学术性的,包括选题的适切性与新颖性、资料的可靠性与时效性、论述结构是否合理、翻译是否准确、语言是否通顺等。换言之,同行评估是一种理论性的评价,几乎不关涉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