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间的金银消费与宋代的承继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爱民(1966- ),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辽金元史、北方游牧民族史;刘明罡,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元代的民间金银消费是对宋代金银私用途的继承。通过对元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对元代民众日常生活的深入考察,拟从三个方面,即元代民间金银的倒换、百姓手中金银的日常用度以及其他使用状况展开研究和阐释,从而了解元代金银流通程度及元代民间金银消费与宋代的承续关系,以求与读者共饗。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黄金、白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生民所资,曰衣与食。物之无关于衣食而实适于用者,曰珠、玉、黄金。先王以为衣食之具未足以周民用也,于是以适用之物作为货币以全之。”[1]4马端临这种仅重视金银货币职能的观点虽然有些狭窄,但是却也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金银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元之前金银货币的研究,前人已经多有建树,如:日本加藤繁的《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汪圣铎的《两宋货币史》,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李侠、晓峰的《中国北方民族货币史》,千家驹、郭彦岗的《中国货币史纲要》等①。对宋代的金银民间消费已有定论,“金银的使用,至宋更发达”,“宋代在其私经济方面的用途除唐代所已使用者包罗外,尚有放债、赔偿等”,“金银的使用者虽多属于官吏、商贾等富有阶级……金银(特别是银)之用途即在稍贫人民之间亦流转使用。”[2]217

      元代金银货币的研究虽没有专门的著作出版,也有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论文,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于金银在元代是否成为货币,以及金银与元代钞法之间的关系上。对于元代金银消费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元朝皇帝的滥赏金银方面的介绍与研究上,对元代金银的民间消费情况的关注十分不够。这种研究现状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整个元代一直推行纸本位币制,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这种超前出现的纸币制度,而忽视了元代金银的使用情况;二是有关元代金银方面的记载过于零散,因此受史料的限制,涉足这方面的研究者较少;三是研究者的研究目光大都囿于基础史料,对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的材料虽有挖掘,但仍嫌挖掘不够。

      笔者在对元杂剧材料的梳理过程中,发现了相当数量有关元代民间金银使用方面的记述,可进一步对元代金银问题进行研究,也可弥补正史之不足,更加具体和细致地了解元代金银使用消费的真实状况。

       一、银匠与元代民间银钞倒换

      元世祖中统钞法推行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时,已经出现了“物重钞轻”[3]2370的情况。此时,民间使用金银代替纸币已经无法禁止。为了控制金银使用,保障钞值,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诏“金银系民间通行之物,自立平准库,禁百姓私相买卖,今后听民间从便交易。”[3]4565金银在民间已经形成了作为货币手段流通使用的趋势。元廷为了推行钞法而禁止百姓私下兑换,但随着制度本身执行者的违规行为,使得法停令坏,是无法禁止民间私下兑换的。时任济宁路总管的胡祗遹就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他说当时钞法规定国家金银兑换比例是“每钞二贯文当白银一两,钞一十四贯八百文当黄金一两”。而阿合马之辈却利用自己的权力来钻政府的这个空子,他们往往不用纸钞征收赋税而是规定必须使用黄金,于是,民间金价大涨,“金一两收钞百两”;同时南面官在卖官鬻狱之时,也只收黄金,金价进一步涨到“金一两卖至钞百五六十贯”;这样一来黄金的市场价格超过了它自身代表的交换价值,纸币相应贬值,这些人再用贬值的纸币去官府用官价倒换金银,使得国家平准库中的金银被大量兑换,直至无金可兑,于是国家下令百姓禁止到平准库倒换金银,民间开始公开的买卖黄金。此后,虽然元政府在推行新钞之时,也屡禁民间的金银买卖与流通,但是只是在口头上说说,无法贯彻下去。

      老百姓虽然不到官营的平准库去倒换金银,但是日常生活却离不开金银,毕竟在手中的纸钞随时可能变成废纸之时,金银成为了最具有贮藏价值的等价物。可是,金银由于价值较高、体积较小的特点,小额的日常消费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好好的银子总不能铰成碎片使用,就需要到银匠那里换成零钞。银匠是元代诸色户计中的一种,除系官匠户与投下匠人外,还有民间自由经营的金银匠人,而普通百姓最常接触到的就是第三种。有关银匠的记载,正史中几乎没有,可是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元杂剧中,却对银匠的日常工作有着详细的描写。

      元人郑廷玉杂剧《宋上皇御断金凤钗》中,用匠人之口说出:

      (净扮银匠上,云)自家是个银匠,打生活别生巧样。有人送来的银,半停把红铜掺上。自家是个银匠,清早晨开开这铺儿,看有甚么人来?(邦上,云)自家李虎的便是。自从昨日偷了十把银匙箸,将状元店里九只金钗换了。我如今没盘缠使用,我去那银匠铺里倒换些钱盘缠。早来到也。兀那银匠,我有些东西,倒换些钱使。(银匠云)甚么东西?将来我看。(邦取金钗科,云)兀那九只金钗。(银匠云)将来放下,你转一转来取钱。(邦云)就与了我罢。(银匠云)钞不凑手。(邦云)也罢,住一住儿来取。(下)(店小二上,云)自家店小二。这两日无盘缠,有赵鹗秀才与我的那一只金钗,将去银匠铺里,换些钱使。(做见科)(银匠云)哥做甚么?(店小二云)我有一只金钗,换些钱使。(银匠云)你将来。(店小二云)兀的你看[4]第四卷22。

      在这里银匠自陈自己的职业与主要业务是每天将顾客拿来的银打造器物。但清早上门的顾客李虎与之后的顾客店小二,则都是由于缺少用于日常消费的纸钞使用,到这里用金钗与银匠倒换纸钞,这种行为在元杂剧中是较为常见的,足可见这也是银匠的日常业务之一。而杂剧中的银匠手中纸钞“不凑手”,可能是由于元代规定金银匠“不许自用金银打造发卖,若已有成造器皿,付平准库货卖”[5]整治钞法770的原因。这一点与宋代的金银铺十分不同,宋代的金银交引铺能够大量收买储存金银并且进行售卖[6]。可见,民间金银匠人的日常业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打造与修理金银器物,二是货币兑换与倒卖金银。银匠修理金银器皿的工价因手艺的高超而收益不菲。郑廷玉另一出杂剧《包侍制智斩鲁斋郎》中鲁斋郎有把银壶瓶跌漏了,需要整理,说好的工价竟为“十两银子”[4]第一卷359。民间的这些金银匠人不但能够修补,同时也能发挥技艺补缺创新,贾仲明《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中的一分为二的玉梳,就是“银匠用金镶就,依旧完好。”[5] 第五卷450元代民间的金银匠人与官系匠人同样具备着高超的技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