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62年历程中,除个别时期外,钢产量增长与钢材品种扩大、质量提高得到了齐头并进的发展。由钢铁供给严重不足到世界出口第一,实现了从钢铁弱国到产量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跨越。在这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在资金和物质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钢铁工业依靠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设备,改扩建鞍钢,新建武钢、包钢等,使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基本上跟上了当时世界的潮流,初步奠定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二是1958—1976年,摆脱苏联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之路,其中以“大炼钢铁”、“鞍钢宪法”及攀钢建设为标志。在此期间,一方面依靠自力更生和群众运动推动技术进步,使得钢铁工业在品种和质量上得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则寻求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例如氧气顶吹转炉新工艺和“一米七”轧机,突破了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三是1978—1997年,技术引进和创新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其中以宝钢建设最为典型。四是1997—2011年,钢铁产量和品种质量得到双发展,实现外延和内涵的双重扩张,但是同时,钢铁工业发展则出现了对外依存度过高和产能过剩问题。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当务之急。新中国62年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证明:技术进步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由小变大的根本途径,而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就钢铁工业来说,过去是“钢铁先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天仍然是最先面临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和必须先行的产业,而技术进步与体制创新一样,同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一、全面学习苏联,追求跨越式发展(1949—1957)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长期的战乱,使得本来就很微弱的现代工业受到重创,解放前夕,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钢已经停产,厂区内杂草丛生、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中国仅产钢15.8万吨,而同期美国产钢7074万吨,为中国的477.72倍,印度产钢137万吨,为中国的8.67倍。中国不仅产量低,而且技术装备落后,最大的高炉,容积为944立方米;最大的平炉,公称吨位为150吨;最大的电炉,容量为5吨;最大的转炉,容量为4吨,而且是酸性侧吹的;轧钢设备也很陈旧、简陋,生产条件极差。品种贫乏,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除了少数技术要求不高的钢材外,无缝管、重轧、厚钢板、大型型钢、镀层钢板等都不能生产。①当时的钢铁工业完全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瓶颈产业,尤其是制约了国防能力的提高。 恢复钢铁生产成为当时党和人民政府恢复生产的重点之一。早在1949年5月,在东北解放区主持经济工作的陈云就亲临鞍钢视察,他说,鞍钢是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要尽快恢复起来,支援解放军解放全国,支援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基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召开全国钢铁会议,提出以钢铁工业为国家恢复和发展重工业的重点。 从国际环境看,新中国成立半年后,就爆发了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和统一的朝鲜战争,中国被迫卷入战争,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西方的经济封锁。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工业化道路。而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原材料行业,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自然处于优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时,钢铁工业不仅生产能力低,而且布局也极不合理,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东北虽然在1948年底就全境解放并最早进入经济恢复时期,但是由于战争破坏严重,钢铁企业的生产恢复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因为停产多年,设备被拆、被盗,残缺不全,尚存的设备、仪器也因长久失修,损坏严重;二是原日本占领者所据有的企业,掌握技术的主要是日本人或聘用的外国人,中国工人多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不掌握技术。虽有一些中国技术人员懂得冶金,但并不掌握实际生产技术的职权,所以,日本技术人员一撤退,造成了生产技术上的困难;三是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修复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严重不足;四是国家财政困难,又适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军费开支大,资金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1949年5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出希望苏联对东北解放区以及未来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给予援助,其中就包括帮助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钢”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当时经济落后、资金和人才极为短缺的条件下,依靠苏联援助来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1950年,中国政府与前苏联政府签订了50个建设项目的协议书,其中包括扩建鞍山钢铁公司、本溪煤铁公司,新建北满钢厂(后改名齐齐哈尔钢厂)。1951年鞍钢开始改建容积917立方米的八号高炉,1952年投入生产。接着,从1952年开始,鞍钢以918立方米的七号高炉、140毫米的无缝钢管厂和800毫米大型轧钢厂“三大工程”为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1953年底,鞍钢“三大工程”全部建成投产,这是鞍钢建设的首批主体工程,也是新中国钢铁史上第一批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的重点建设工程。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