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进入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也是突破城乡二元教育制度束缚的过程,但不同类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面临着不同的形态问题。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与类型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乡一体化又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城乡关系变动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不能脱离这一大走势和大格局。 (一)行政区管理体制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主体主要是按行政隶属关系来型构的。从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维度看,城乡教育一体化有三个推进层级。 1.县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县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以县政府为统筹主体,在县域范围内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协调统筹,对县镇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配置,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空间与功能结构进行布局设计、调整和安排。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下,县级政府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小统筹单位。当然,在发达地区由于镇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推进本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意愿,因此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统筹单位。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政府共建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县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2.市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市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以地级市或计划单列市为统筹主体,对辖域内区县以及区县内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统筹协调、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配置、对学校空间与功能结构进行布局调整安排。市域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比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复杂,因为它不仅要对县区行政主体及县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双重统筹”,而且还增加了对第三级教育进行统筹这一新维度。2009年教育部与成都市共建的“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是市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3.省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省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统筹主体,虽然在统筹内容上与市域统筹没有本质差别,但由于受区位、交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多民族状况等因素影响,省域内的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城乡统筹的难度也最大。2008年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的“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则是省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二)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近年来还出现了另一种新的以利益互补关系来型构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形态——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其中又有两种类型。 1.省级政府设计、市县平级政府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但是,由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向区域性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迈进,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平级政府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公共管理,难以实现区域内的整体协调。而由省级政府设计的市县平级政府合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以武汉为圆心,周边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就出现了圈内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在招生考试等方面的城乡互动与合作,它以“武汉城市圈教育联席会”为合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再比如湖南省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极点,以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五市为辐射区建立的“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探索教育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城乡统筹、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为此,2009年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还共建了“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 2.区域联合、省级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目前,长三角两省一市已经建立了“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机制”,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合作,特别是区域性的信息沟通平台、师资培训、院校交流机制的建设对高位推进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 从问题形态上看,以上各种城乡教育一体化形式又可概括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和“县镇与乡村”两种类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3%。[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带来产业、人口等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重组,“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矛盾在大中城市将日益突出。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经验看,大都经历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郊区人口减少——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人口同步增加——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同步减少的发展历程。我国正处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多被城市学家称为“郊区化”时期。但是,我国的郊区化并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后,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上涨、交通拥挤等原因而出现的向郊区扩散的过程,还表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郊区化生存、郊区农村人口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市民身份改变的过程,等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个郊区化的过程,毋宁说是一个“半郊区化”的过程。与这一趋势相适应,城市的教育质量结构在总体上表现出从中心区到近郊区再到远郊区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的一体化就是逐步打破这一教育资源的圈层分布现象,推进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大多集聚在郊区,所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主要矛盾也体现在“教育的半郊区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