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12所高师院校参与竞标,华东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获承此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形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决定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建立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的课程与教师教育专家钟启泉教授为首席专家,崔允漷、胡惠闵、吴刚平、张华、李季湄、王少非、惠中、张文军等教授为核心团队的项目专家工作机制,集中攻关,加快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该专家工作组采取分项研制、重点突破、系统集成、持续对话、合作创新的方式,开展了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调研、国际比较、撰写文本和专家咨询等工作,于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以“教师[2011]6号”的形式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项目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系列的专题研究,明确教师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定位,提炼教师教育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框架,提出与此相配套的实施建议,形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文本。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研究进展和突破,才可能研制出具有时代特点的、能引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此,工作组设计了如下的研究思路与过程:
图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思路与过程 具体说明如下: 1.理论研究 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梳理和归纳教师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进展,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提供充分的知识基础。 比较研究:重点研究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的各种专业标准、实施规范或实践模式,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研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开阔的国际视野,寻找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模型设计:比较教师教育课程各种理论模型,建构我们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整体呈现结构、目标与课程设置呈现结构等。 2.实践研究 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全国性的教师教育课程现状调查工作,梳理和总结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主要成绩和问题,特别是重点调查和了解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师范院校师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经验总结:对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上取得一定进展或突破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个案调查研究,对于他们的认识、做法或模式进行深度分析。 专题调研: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调查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具体成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办法。 3.持续地征求意见 专家系统在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充分运用专家智慧,开展多种形式的征求意见活动。特别是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现状分析、理论设计和文本研制等方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类别、层面的专家在研究基础上的专题研讨会或征求意见会议,收集来自各方的意见与建议。 4.文本撰写与修订 首先,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撰写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文本初稿;其次,根据通过各种形式或渠道收集到的意见,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文本;再次,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师教育机构重点测试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以及单项的试验,并结合测试和试验报告继续修订文本;最后,形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 (三)研究与咨询团队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工作,需要组建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并且能够开展联合攻关的专业研究团队。 专家工作组的规模在20人左右,由从全国范围挑选的从事教师教育的课程专家、教师教育专家、学科专家、课程管理专家等代表组成,并考虑到了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教师教育机构的层次差异性(见表1)。
同时,为了更深入地开展专题研究和推进标准研制的工作,专家工作组又分11个子项目组,具体分工如表2。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的咨询专家有49人,由全国范围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师教育和学科教育学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优秀校长代表组成,并考虑到了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教师教育机构的层次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