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2)05-0066-09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时下学术界的热点,但是,当前的研究更多关注视觉文化的现实表现样态,未能深入到视觉文化背后,探究其思想根源和理论动力,容易导致视觉文化研究因缺乏思想维度而流于浮泛。视觉隐喻是一切视觉形象的心理机制和结构基础,其涵义、特征和运思理路直接影响与制约视觉文化的表征样态、学理特点以及美学风格。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探究隐喻的基础上,明确视觉隐喻的内涵,厘清视觉隐喻在西方思想中的发展脉络,阐释视觉隐喻与西方传统思想、后现代思想之间的本体关联,为深化方兴未艾的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思想框架和理论视野。 一、何为隐喻 隐喻是人类古老的思维方式,也是学术研究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在西方,柏拉图可能是第一位自觉运用隐喻进行思考的思想家。他借助洞喻、线喻和太阳隐喻,把抽象的理性思维结果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给晦涩难懂的哲学表述平添许多趣味。 与柏拉图借用隐喻只为阐释哲学理念不同,亚里士多德从修辞学角度专门研究隐喻。他解释隐喻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①这里至少涉及三个对象:隐喻词,隐喻词原本表示的事物,隐喻词被借用表示的另一个事物。在隐喻词的连接下,与隐喻相关的两个不同事物之间产生关联。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借助语言中的隐喻方式,思维就可以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连接成一个彼此相关、易于把握的整体。亚氏的解释表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是思想活动的结果。 沿着亚氏开辟的修辞学方向,黑格尔在象征型艺术中进一步分析隐喻。他认为,隐喻作为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实质上就是一种显喻,两者的区别在于,显喻中意象(即隐喻词)与其真正的意义(即隐喻词被借用表示的另一个事物)之间划分明确,隐喻中意象本义(即隐喻词原本表示的事物)已经消失,意象在其上下文中直接而必然地显示出其真正的意义。适当地使用隐喻有助于巧妙生动地表达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避免枯燥和抽象,可是如果毫无限制地一味使用隐喻,就容易淹没在与主旨无直接关系的众多意象中,导致模糊和混乱。隐喻对意象本义的分离和对真正意义的僭越,违背了古典型艺术追求流畅鲜明的主旨。本义词占优势还是隐喻词占优势,是区分古代风格和近代风格、散文风格和诗的风格、欧洲风格和东方风格的重要标志②。黑格尔使隐喻越出语言修辞的界限,成为判断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的规范。 古德曼则把隐喻从语言的一种修辞方法推进到语言的本质,使隐喻研究超出语言学的特定领域,进入思想和文化的广阔视野中。他断定:“隐喻渗透于所有话语之中,无论是日常话语还是专门话语。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根本无法找到哪怕是一段只具有纯粹字面意义的话。”③隐喻不仅仅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现象,它本身还是语言结构的深层本质和语言意义的基本呈现方式。约翰逊评价古德曼的隐喻研究时指出,古德曼关于隐喻的著名论断已经被大多数哲学家认可,甚至还引出后来更重要、更雄辩的隐喻论题: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原则④。 隐喻研究的集大成者当属保罗·利科。他著有《活的隐喻》,提出“隐喻的真理”,在梳理分析古典修辞学和现代修辞学有关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隐喻阐释学,把隐喻从起修饰作用的语言现象转化为能够解释真理的思想结构要素,从此,对隐喻的研究超越具体学科门类,一跃成为探索真理的必经之途⑤。 正因为隐喻有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众多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表现。如在哲学和文学领域皆有突出成就的英国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就提出:“隐喻不只是外部的装饰甚或有用的模式,它们还是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基本形式:空间隐喻、运动隐喻、视觉隐喻。”而且,在她看来,“人们如果不借助隐喻就无法讨论一些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本身就有深刻的隐喻性,如果将之分解为一些非隐喻的组成部分,其本质就不得不丧失。”⑥因此,一切哲学研究都应该是对重要隐喻意象的探究。默多克的结论源自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人在观看中成长,并在观看的语境中发展语言,因此,视觉意识在人的成长中进入道德领域,而视觉隐喻也随之进入语言之中。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致力于研究视觉对道德判断的关键作用⑦。 二、不同语言中的视觉隐喻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类型的隐喻功能不同,其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人类在探索知识和表达知识时往往用感官隐喻作为指导,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德里达就指出:我们在所有的哲学话语中都可以找到“感官类型的隐喻性内容”,哲学话语运用感官隐喻去探讨思想问题,这必然导致哲学研究和感官隐喻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本原联系,当人们进行哲学思考时,“人们实际上是在谈论视觉、听觉和触觉的隐喻(知识问题是其中的内容),甚至是嗅觉和味觉的隐喻”⑧。可见,感官隐喻在知识探究和理性认知中优于其他隐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