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的艺术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建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邢建昌(1963—),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美学、文学理论、当代文化批评。

原文出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现代性语境,是一个可以从多维度界定的概念。从现代性语境进入当下艺术问题,不难发现,艺术正面临着来自现代性语境的压迫而发生着新变。技术、图像、媒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既是艺术新变的诱因,也引发了艺术何为的重新思考,由此加剧了艺术观念的更新与研究视角的调整。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l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2)03-0001-06

      所谓现代性语境,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从多维度界定的概念:现代性语境意味着一种文化转折,或文化主导性的变化,即文化从传统的农业形态向现代的工商业形态的转变;现代性语境意味着文化世俗性的来临。文化世俗性,在这里指一种放弃从彼岸和来世而注重从此岸和现世来组织生活秩序的冲动;现代性语境的关键词是:全球化,高科技,图像、媒体、消费等;现代性语境也包含“后现代”的知识叙述,因为,后现代实际发生在现代性的内部,是现代性的“他者”,从后现代视角可以很好地将现代性的种种弊端揭露出来。

      作为现代性语境关键词的“全球化”、“高科技”、“互联网”和“图像”等,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新的时代状况。而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学艺术,在现代性语境的策动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文学艺术的边界在扩大、松动乃至变得模糊不清了,一些新的艺术种类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原有的艺术样式由于媒介手段的介入而增生了新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了,图像广泛进入生活,成为现代性的基本元素,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等提出了新的审美伦理……现代性语境下文学艺术的新变及其引发的美学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关注。

      一、技术与艺术

      20世纪以来,技术对文学艺术发生了持续的、重大的影响。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媒介也是本体,不同媒介工具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媒介又是人的延伸,一种新的媒介的运用,都相应地延伸了人的某种感知系统,如文字是视觉的延伸,数字是触觉的延伸,音乐是听觉的延伸,货币也是人内心希望和动机的延伸,服装是皮肤的延伸,住宅是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等等。在此基础上,麦克卢汉又认为,媒介作为一切技术——工具的基础,既是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得以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的结构何以会如此呈现的基础。

      以媒介的观点解释艺术,麦克卢汉认为,所谓现代艺术的问题可以从媒介技术的应用中得到说明。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不同,新的艺术种类与旧的艺术种类的不同,根源于媒介的差异。比如,电力媒介的出现把艺术从单一表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创造了(绘画上的)保罗·科利、毕加索,(电影上的)爱森斯坦和(文学上的)乔伊斯世界。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技术的性质,正是艺术形式和种类演变的基础。麦克卢汉是站在对新技术拥抱和认同的立场上,分析文学艺术演变规律的。麦克卢汉对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而对生活和艺术产生的影响是持乐观态度的。

      而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面对技术则表现出复杂的心态。

      本雅明是忧郁的,他把他的时代定义为机械复制的时代。机械复制时代使艺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了神圣的艺术和非神圣的艺术,审美的艺术和后审美的艺术的区分。机械复制时代来临之前的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具有灵韵(aura)。“灵韵”包含着气息,神的气息;辉光,作品因神的气息而发出的辉光;韵味,即作品因神的气息而产生的超越性价值。有灵韵的作品具有独特性,是独一无二的;有灵韵的作品具有完满性,作品和它呈现的时空紧密相连,体现一种独特的氛围和艺术的灵韵;有灵韵的作品具有神圣性,艺术因灵韵而使人珍爱和崇敬。然而,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灵韵消失了:作品的唯一性消失了,大量复制的非原作的作品充斥于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复制品替代原作,使艺术变得廉价可得;艺术的完满性发生了分裂,艺术的神圣性和崇高感也随之消失,形成了后审美艺术。

      后审美艺术(如摄影)区别于审美艺术(如绘画):审美艺术有直接的审美属性,后审美艺术没有直接的审美属性。审美艺术中的古典绘画作为绘画大师的天才创造,是表现美的理想的;而后审美艺术中的现代摄影则是现代技术的产物,任何人只要带上一部相机,就可以拍出相片。审美艺术有一种膜拜价值,天才和杰作构成了膜拜的基础,后审美艺术则只具有展示价值,可以方便而实用地展示给任何一位需要观看的人;审美艺术的接受是凝神专注的、给人遐想的,后审美艺术则是供人消遣的,如电影就是典型的供人消遣的作品,电影的画面一个紧接一个充斥于观众的眼前,观众无暇沉思和想象。后审美艺术破坏了传统艺术的美质和灵韵,标志着一个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从上述对艺术状况的描述出发,本雅明得出结论:机械复制时代或发达资本主义时代,艺术和经济都是一种生产,都依赖于与时代相一致的技术的作用。这种状况不仅催生了新的艺术种类——电影的诞生,也使其它艺术门类不得不做出与技术的要求相一致的变化。本雅明对电影的分析,典型地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思考。一方面,电影意味着灵韵的消失,另一方面,电影又是最新技术的成果;一方面,摄影作为技术进步的产物把绘画科学化了,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技术进步的结晶,则把摄影艺术化了;一方面,电影使艺术的灵韵消失,另一方面,电影又使艺术重生,电影使技术艺术化了。本雅明理性地思考技术的应用引发艺术的新变,也动情地为审美艺术的消逝送上忧郁的挽歌。

      显然,麦克卢汉和本雅明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由技术的应用所导致的艺术新变,但采取的立场是不同的。我们以为,文学艺术是一个随着时代状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己存在形式的领域,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需要秉持一种历史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