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传播关系观解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立川,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杨立川,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从事传播学教学研究。

原文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从传播学角度看,《讲话》所阐述的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环境下的文艺传播观,其对文艺传播关系进行阐述的出发点是一种组织传播观念。从党的组织目标出发,从一个在局部处在执政党的位置的政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讲话》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颇具复杂性的文艺传播关系图。《讲话》所勾勒出的文艺传播关系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复杂性上;其二,《讲话》所勾勒的作为传播主体的作家艺术家与作为接受主体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当代社会,《讲话》所阐述的文艺传播关系思想仍有其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37-28

      一

      历史地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①(以下简称《讲话》)无论是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艺实践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半个多世纪来,有关《讲话》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即可看到新时期以来的研究文章即有上千篇之多,但其中从传播学角度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传播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1]

      具体说来,有关《讲话》的传播学研究,其一是联系文学艺术的创作实际对于《讲话》所进行的全面的传播学解读。兰州大学石培龙博士提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围绕文艺为什么传播、对谁传播以及如何传播等问题展开论述。政权的保障使政治意识形态对作家的“征询”成为强制性力量,作家必须自觉接受《讲话》的指导,用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表达“政治议程”设定的主题,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启蒙”,宣传党的政治意识形态。解放区和十七年文学创作实践了《讲话》精神,“为政治服务”的传播目的、广大读者低下的文化水平和特殊的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传播环境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学通俗化、大众化以及创作模式雷同化的特点,具有工业社会“文化快餐”的典型症候[2]。其二,主要是从文学接受主体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讲话》认为革命文艺的接受主体是什么人呢?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这种接受主体的定位,强调的是文学接受的‘最大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文本潜在的审美价值,……这所昭示的意义是重大的。”[3]

      以上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于《讲话》进行了颇具价值的阐述,具有相当的深刻性和重要的启发意义。事实上,《讲话》为我们提出的文艺传播思想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所提出的文艺传播关系的复杂性上。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对《讲话》所阐述的有关文艺传播关系观进行描述。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大量利用模式来陈述理论成果。“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模式的使用是很普遍的。”[4](P59)从传播学角度看,《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传播关系思想远比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要复杂。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运动的一部分。“整风运动是全党范围的运动,包括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在内,文艺界和文艺工作者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文艺界的整风有文艺界的特殊内容。按照中央领导的分工,文艺界的整风运动由毛主席分管。”[5]就此而言,《讲话》本身即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属于文化界整风的一部分。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我们的党,我们的队伍,虽然其中的大部分是纯洁的,但是为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6](P29)。从文艺界来看,毛泽东认为“文艺界中还存在着三风不正的东西,同志们中间还有很多唯心论、洋教条、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6](P29)

      基于这样的背景,从传播学角度看,《讲话》所阐述的其实是一个政治性组织在特定环境下的文艺传播观,其对文艺传播关系进行阐述的出发点也是一种组织传播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政治性组织的政治传播观念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的一段话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在有阶级有党的社会里,艺术既然服从阶级,服从党,当然就要服从阶级与党的政治要求,服从一定革命时期的革命任务……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6](P22)

      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目标出发,从一个在局部地区处在执政党地位的政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讲话》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颇具复杂性的文艺传播关系图。

      其一,《讲话》所勾勒出的文艺传播关系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复杂性上:组织传播框架下的双重传播主体。

      一般说来,文学艺术的传播者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作家、艺术家。作家、艺术家在对社会人生进行审美感悟的基础上创作,并把创作的文本利用一定的媒介或讯息通道加以传播,被受者加以接受,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在此过程中,作家、艺术家作为传播主体,所传播的即是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从《讲话》看来,作家、艺术家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他们是文艺传播者,同时又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文化战线”的“文化的军队”[6](P8)的战士。因此,从根本上说,作家、艺术家是作为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传播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进一步说,即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传播活动的一部分。就此,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新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的一部分,而无产阶级领导,在当时的我国具体的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6](P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