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1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及其水平持续提高的发展状态,包括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是由受教育权、教育资源分配等决定的教育教学条件和考试选拔的平等。教育过程公平是课程资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和方式的有效。教育结果公平是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发展和升学就业的平等和有效。过程决定结果,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公平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过程公平。实现教学过程公平必须通过理论探讨、量化测评和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效率提高与教育教学条件平等持续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字号:

      教育公平有许多层面,但教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公平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公平。在教育资源缺乏情况下,尽管教育教学过程公平对教育公平也有重要意义,但教育发展更重视外延式发展和条件公平。在教育资源趋于充足和教育公共服务逐渐现实均等化的条件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教育过程公平就成为决定教育质量、效率和公平的决定性因素。采取有效实际措施,提高教学过程公平也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和核心。

      一、课程教学公平的本质和地位

      对于公平和教育公平,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明显不同的认识及其价值取向。柏拉图和费里德曼坚持公平的能力和效率优先原则,主张精英教育,①P70 在能力面前人人平等。②P133~140罗尔斯坚持公平的平等优先和“适合于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补偿原则和差别原则。③P1P71~97这两者观点由于都把平等与效率相对应甚至相对立,而并未全面反公平的本质。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按比例分配”原则,④ 哈特和米尔恩提出“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差别对待”原则。⑤ 但“按比例分配”和“差别对待”的根本标准这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奥肯则把公平看作是平等与效率的相互协调,⑥P2~4、P86~87科尔曼把教育公平看作是教育机会均等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统一。⑦ 但其理论需要系统化,评价需要量化,对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平等和公平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平等就是均等、等同和完全一样,未必公平,不平等未必不公平。公平并非完全一样,是在基本平等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共同发展和富强。两极分化的发展和共同贫困、平庸的平等都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实现共同发展和富强必须既追求平等,又追求效率,使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及其水平持续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⑧ 公平无论什么取向和标准,任何社会要保证不断发展就必须保证基本平等、效率和公平,并使其水平持续提高。否则就没有人的权利和尊严,没有发展,不可能有基本公平和平等、公平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基本平等程度越高,社会公平程度也越高。远古社会,不同人的基本生命尊严和生存权利都不平等。近现代社会,虽然不平等依然存在,但不同人的生命尊严、生存与发展权利和实际状态、生命质量的基本平等不仅有了基本保证而且水平在不断提高。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是由受教育权利、教育资源分配等决定的教育教学条件和考试选拔的平等。教育过程公平是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和方式的有效。教育结果公平是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发展和升学就业的平等和有效。教育权利、机会、过程和结果公平与其平等互不等同。学校教育的系统教学,即课程教学公平是教学条件平等与教学过程、课程资源的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条件平等是过程和结果公平的基础,没有它们基本平等就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但过程和结果公平并非条件平等的必然结果,在具备基本条件基础上,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和效率是由过程决定。投入与产出相符合、条件与过程和结果相匹配、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就是公平的,投入小而产出好、条件不好而过程和结果好、平等程度低而效率程度高,不仅是公平,而且是高水平公平。投入多或大而产出少或少、条件好而过程和结果不好、平等程度高而效率程度低就是不公平或者低水平公平。条件和结果平等,过程大致平等。条件和结果不平等有许多状态。条件不好而结果好,原因是教育教学、学习及其管理过程有效。条件好而结果不好,是对投入的不公平而非不平等,原因是教育教学、学习及其管理过程的效率低下。条件和结果不好,既可能是对投入的不公平和过程效率低下原因,也可能是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不公平和由于条件太差导致有效过程不能产生很好效果的原因。

      教育公平标准不是教育平等和效率某一方面的单向和静态指标,而是多层面若干教育平等要素与多层面若干教育效率要素持续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状态。教学是教育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所有不同层面的教育公平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公平。在教育资源缺乏情况下,尽管教育教学过程公平对教育公平也有重要意义,但教育发展更重视外延式发展和条件公平。在教育资源趋于充足和教育公共服务逐渐现实均等化条件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教育过程公平就成为决定教育质量、效率和公平的决定性因素。采取有效实际措施,提高教学过程公平也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和核心。

      二、课程教学公平主客观要素和量化测评

      投资是为了获得效益,必须追求最高效率、最大效益。投资的效率大小必须与投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相比较。投资结果与投资数量之比是投资获得效率程度的数值。公平是质量、数量和效率的统一,是效率的广泛、平等和受惠程度,效率与平等之比是公平程度的数值。教育效率和效益包括经济效率和效益与社会效率和效益,这各个层面都有可以量化和难以甚至不可量化的要素。具体或狭义的教育效率可以通过计算在一定的时间内,教育投入与教育培养人的质量和数量之比来评估。理论和模拟的量化分析、测评及其整数和平均数计算,有利于做到“快刀斩乱麻”和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但也容易导致“削足适履”后果,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更是这样。在实践行动和研究中,必须对量化分析、测评结果作具体分析。

      均等、平等未必优质、有效,公平必须既均等、平等又优质、有效,绝不是劣质低效甚至无效。大家都接受较差教育,缺乏知识、能力和发展的教育平等是低水平平等。大家都接受较好教育,有丰富知识、很高能力和很好发展的教育平等是理想的高水平平等。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有良好客观条件和教学主观努力,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方式。教学过程公平的客观条件包括:

      1.教学设施和经费。教育教学设施包括生均教室面积、生均实验实施、生均体育文化场地和设施等的现实存量、质量和增长速度。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经费差别程度可以以生均教学设施和生均教育经费水平衡量。不同学校、年级和班级教学实施的差异决定着它们使用频率和效率的差别。如果把生均教学设施和生均教育经费的标准化水平的数值确定为100,那么,60就是合格,60以下就是不合格的,60与99之间的是合理水平,超过100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追求基本目标是合格水平,理想目标是标准水平,最高目标是优质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