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及视角的拓展与经济史的反思

——“比较视野下的经济史论坛”①会议纪要

作 者:
赵亮 

作者简介:
赵亮,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100083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与国际学术团体“Frontier Research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FRESH) Meeting”共同发起和组织的“比较视野下的经济史论坛”于2011年12月1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这也是FRESH Meeting首次在中国合作举办国际学术活动。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西班牙、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十多位学者分别发表了经济史领域的前沿成果。

      一、数据整理与计量分析:检验和挑战主流观点

      耶鲁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陈志武发表了题为“A Quantitative Reassessment of Qing China”(清朝中国的一项量化评估——从命案发生率看社会变迁史)的主题演讲,合作者为彭凯翔(河南大学)、朱礼军(清华大学)等。该项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利用新近开放的原始档案统计清代的土地债务类和婚姻奸情类命案率,发现所谓“康乾盛世”时期恰恰也是命案率迅速上升的时期,而在传统认为走下坡路的19世纪,命案率却由升转降,从而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清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民间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1736-1855年间省别命案率的分析进一步发现,以往所强调的阶级结构、土地分配等因素对民间纠纷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相反,市场化、人口流动、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社会治理结构等因素对命案率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其中,移民开发伴随着的人口流动,导致了命案率的上升;由市场化驱动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的改善、民间自治的形成等,则有助于减少民间冲突,降低命案率。这些结论不仅有助于澄清对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解,也有助于认识经济发展及市场化的福利含义,同时亦为如何改进民生提供了新的启示。

      南丹麦大学的Paul Sharp教授的研究“Social Mo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Welfare State in England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oday”以社会流动性作为福利社会的衡量标志。将16世纪至19世纪英国“剑桥人口调查”数据中的职业分为白领、农民、有技术的工人和无技术的工人四类,并统计父亲与儿子职业不同的比例,以此作为测量社会流动性的指标。发现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社会流动性呈长期下降的趋势,直到19世纪中叶济贫法和其他福利政策的出台才逆转了这一趋势,使社会流动性逐渐上升。

      牛津大学的刘历博士的论文“The Impact of Income Taxes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Incorporation:Evidence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收集并建立了一组新的面板数据,通过挖掘二十世纪初美国各州政府之间公司税和个人税存在的显著差异,来测量估计这些税收的弹性,并运用工具变量的方法控制收入税制定过程中的潜在内生性。计量结果显示,公司与非公司收入形式税率的不平等性,对于以公司形式组织的经济活动,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相对于个人税而言,公司税收成本每提高10个百分点,公司作为经济个体对市场的占有率,会下降11—18个百分点。另外,较高的个人税也会通过其他渠道—小型企业的避税以及税收的累进制,进一步影响公司在整个经济主体中的占有率。

       伦敦经济学院严循的文章“How Did the Progres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ffect People's Behaviour in Regard to Money Holding?:A Regional Comparison”对战时(1937-1945)重庆和上海的价格—货币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政治和军事事件对于货币持有人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当认知到来自战争前线的不利消息时,货币持有人会快速的花费所持有的货币,或者将现有的货币转成更稳定的“硬通货”。作为货币流通速度的近似变量,价格—货币币值的时间序列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性突变检验,结果显示了战争中不同货币流通区域的信息不对称性:对于同一事件上海市场的反应领先于重庆市场。检测结果同时展现了珍珠港事变之后国统区与日占区之间日益扩大的利益分歧:两个市场对于相同的战争事件的反应是恰恰相反的。另外,重庆地区的货币持有者相对于国内的事件(尤其是关乎国民政府存在与否的战事和新闻)更加敏感;而上海周边的货币持有者则更加关心日军的战事进展,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事态发展。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反思与研究新视角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邓钢(Kent Deng)教授的研究“Making New Findings in Old Materials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整理和解读,质疑传统观念对近代中国的政府、地主阶级、经济水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描述。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且寻租现象严重,然而根据清朝财政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清政府的规模较小,税收只占GDP的5%,且人均税收负担呈长期下降的趋势。传统观点对近代地主阶级的看法也有失偏颇,从历史资料上看,地主阶级在土地上拥有的权利有限,且需要负担全部的税收,佃农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有时还拥有完全独立于地主的田面权。针对中国的经济水平,邓钢认为清后期并不是一穷二白,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与同时期欧洲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相同的生活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