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在其现代性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就是一个不断从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中摆脱出来的世俗化过程,世俗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去魅”(Entzauberung)。所谓“去魅”亦即诉诸理性化的过程而去除宗教所赋予的神话。有趣的是,现代性在“去魅”的同时也造就了它自身新的魅惑,而后现代思潮的登场显然是对现代性重新“去魅”。假如这一说法成立,那么,以此观点来看文学理论,其历史发展亦有一个相似的“施魅”—“去魅”交替的过程。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经历了兴衰起伏,其重要性不啻是一种思想观念之神话的“去魅”。本文的分析焦点不在于讨论何谓意识形态,而是把重心转向探讨意识形态在文学和文化中是如何运作的。通过分析我们将会看到,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取向在于,把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文学现象变得不自然了,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进而揭橥意识形态人为的营构目的和难以察觉的真相。我以为,文学理论范式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在意识形态研究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这一特点。 一、意识形态与修辞转换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思想或观念体系。此概念最初出自18世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这一概念做了系统的阐发。他们从社会的物质实践决定着人的精神这一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判了黑格尔式的主观唯心主义观念哲学,赋予这个概念崭新的涵义。依据一些学者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特有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指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所谓的虚假观念或虚假意识,它们与真知或科学知识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就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生产过程①。 我以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前两点是有关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相比之下,第三点更为重要,因为它把思考的重点放到意识形态生产和运作隐秘过程的分析上,通过这一分析便可以揭示出意识形态是如何施魅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②换言之,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一定会生产出自己的统治思想,它深刻地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那么,统治阶级那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如何获得统治的呢?换一种问法,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如何借助其精神生产资料来统治全社会呢? 在回答这个难题时,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作为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总是玩着同样的把戏,那就是通过一种偷梁换柱的修辞转换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以下一段话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修辞转换的真谛: 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③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极其重要,它指出了意识形态生产、传播和接受的隐秘规则,亦即“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这一转换的结果是“自己的思想”成了“普遍的形式”。经由这样一个修辞的转换,自己的成为了大家的,局部的成为了普遍的,暂时的成为了永恒的,人为的成为了自然的。从修辞的逻辑来看,这就好像是从一个有关特定思想观念的单称判断,转而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全称判断。所以马克思一语中的地说道:“(统治阶级)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④。惟其如此,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也就呈现为“惟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了。以此思路来审视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自文艺复兴以来,无数作家在文学中大谈人道主义、人性、文学、价值、美、趣味、情感等现代观念,都是在把“自己的思想”转变成为“普遍的形式”,就其本质而言,都不过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但这些思想观念却总是以全社会、全人类、人类文明的名义来论证和传播,经过不断的体制化,逐渐成为全社会人人认可的共识了。 问题在于,这一暗中的修辞转换在未经揭露之前,具有显著的遮蔽性和蒙骗性,以至于普罗大众会认为这一“惟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是自然而然和必然如此的,而且是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旨在揭露:其一,所谓的“普遍意义”其实并非如此,它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而已,并不能代表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文化;其二,这种意识形态的“普遍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手法而被巧妙渗入日常现实的。所以,揭示其原本的意义以及如何被普遍化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任务。通过对资产阶级文化所谓的“普遍意义”的去魅,揭示出资本主义文学内在的文化压迫性和不平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成为文学理论和批评中一个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和文化批判性的方法论,它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