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廷信,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王廷信(1962- ),男,汉,山西河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艺术学界》主编,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戏剧广播影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艺术学。

原文出处:
艺术百家

内容提要: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使命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艺术学理论与其他四个一级学科相比较是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的关系,在艺术学门类所辖一级学科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艺术学理论需要在面对质疑和自身检讨中推进学科的发展。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4-0023-04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该通知已正式把艺术学列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学科代码为13,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艺术学理论在原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中与艺术学二级学科相对应,本次学科目录调整中直升为一级学科,代码为1301。

      艺术学升级为门类之事自2002年起就由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的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先生所倡导。但因艺术学学科传统地位的不高以及人们对艺术学学科理解的不足,故直到2011年才得以实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艺术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进行碰撞的过程。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碰撞过程中,艺术学科内部的碰撞也时而发生。其中艺术学理论应否存在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就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而言,在学科顶层设计的分歧让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学者忧心忡忡。因此,一部分学者就在关键时刻思考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于润洋先生、张道一先生、叶朗先生、仲呈祥先生、凌继尧先生、彭吉象先生、李心峰先生、陈池瑜先生、黄惇先生等学者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工作原因,本人亲历过部分关于艺术学理论的论证过程,并受中央音乐学院丁凡教授委托,在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过程中为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撰写了说明,故在本文中想就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艺术学理论的使命

      笔者在研习艺术学理论的过程中曾撰写多篇文章,都涉及艺术学理论的使命问题。这次是在新的语境中讨论同样的问题,也想谈一点新的感受。

      新的语境体现在学科变化当中。自2010年年初起,艺术学学科升级为门类问题进入关键时段。这个时段可以说是艺术学理论“生存还是毁灭”的时段。面对艺术学理论当否设置,学者们的可爱体现在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大家都自觉而审慎地考量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作为问题,那就是艺术学理论可以做什么?有没有其他学科可以替代艺术学理论?

      有学者认为,西方没有这个学科,学科要与国际接轨,就不必设立这个学科;有学者则认为,西方没有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设立。况且这个学科起自德国,并在俄罗斯、日本、中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认为,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与理论,没有必要设一个凌驾于各艺术门类史论之上的“空洞”的学科;有学者则认为,恰恰是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艺术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影响了我们对于艺术问题判断的准确性,艺术学理论可以为打破这种壁垒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艺术学理论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在人才培养中,无法找到恰当的选题做学位论文;有学者则认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很实在,人才培养中学位论文的选题当或不当,主要在于人们对于学科的理解足与不足,与学科自身没有关系。这三大问题是人们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要争议。

      但无论如何,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中出现了。它的出现意味着从国家的立场对于原先仅仅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的艺术学的学科地位的肯定。

      那么,艺术学理论到底可以做什么事情呢?笔者受仲呈祥先生和凌继尧先生委托,在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撰写学科简介之时,吸收前辈和同行学者的观点表述如下:

      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为各类艺术现象,旨在从各类艺术现象中探寻艺术的普遍规律。艺术现象是指发生在历史或当下、发生于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各类艺术事象。本学科力图在不同艺术门类当中寻找制约艺术现象的普遍规律。

      这种表述已表明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使命,也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从事艺术学理论学者的共识。

      那么,为何要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呢?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门类为行业的体制制约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往来与沟通。譬如,中国文联下设的各个艺术协会,基本上是按门类组成的。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电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各个协会各有组织,各自活动,各成体系。因此,我们经常发现书法家不理会画家,音乐家不了解舞蹈家,戏剧家对电影家很陌生,如此等等,都影响了艺术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从而造成了我国的艺术形式墨守成规、驻足不前的僵化局面。而在中国古代,书画一理,乐舞融合,一位书法家可能集诗、书、画各种技能于一身。一位戏剧家可能借助诗、书、画来丰富自己的戏剧语言。正是这种情形,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精湛的艺术。在发达国家,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新的艺术语言不断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层出不穷,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活力。如果说在一个信息相对封闭、媒介较为单一的社会,艺术门类之间的互不往来还可维持的话,那么在当今信息发达、媒介不断涌现、跨界意识十分明显的全球化社会当中,艺术仍然各自为政,那就不利于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而就我们的传统学科而言,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是一个画盲,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是一个乐盲,戏剧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电影可能一无所知,电影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戏剧知之甚少。如此情况,就导致从宏观上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人才的匮乏。这种情形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艺术的总体特征的表述与呈现,也严重妨碍到新的艺术语言的产生。因此,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是必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