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6-0041-07 一、引言 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作为教育教学检测手段的考核及考核规则也面临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在积极引进西方考核理念、考核形式和考核规则的同时,也在努力调整和改进原有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规则①,但目前我国教育考核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失效的现象,被称为规则的僵化。对于造成规则僵化的原因,理论界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关注。欧海燕从考核的诚信规则角度探讨了考核规则的实效,提出考试伦理建设的主张②;张东辉从后现代人文角度对考核规则中的随意性进行批判,并针对考核规则的体系建构提出建议③;栗芬从分析考核的主体和客体的博弈关系入手探讨考核规则发挥功能的局限④;晨光从文化演进的角度将法国考核规则与中国考核规则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⑤;张幼斌基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中国教育考核规则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⑥。从目前对考核规则的研究成果来看,考核规则在教育体系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与其所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但鲜见从国家文化的构成维度对考核规则进行研究的成果。基于这种状况,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规则”概念的界定 规则一般涉及三个因素,即规则的主体(规则的制定者与实施者)、规则的客体(规则的接受者)和规则本身(规则的文本和条文)。就规则的主体而言,其意识形态(专制与民主)、指导思想(制定规则的奖惩性倾向)、知识背景(决定规则的内容与层次)和价值取向(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决定了规则形成的基础。规则的客体与规则的关系主要涉及规则接受者对规则的认同度和遵守度(客体的自律精神与个人意志)。规则本身主要指规则文本和条文及其内在的一致性和科学性。 规则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片面性。规则的普遍性特征使规则只注意其适用对象的一般性而忽视其特殊性。(2)模糊性。首先,作为规则载体的语言是一种有限的符号,一个词语往往指涉不同的客体,结果使得规则文本无法体现规则制定者的意图;其次,客体运动的连续性与它们之间类属性态的不明确性,使规则制定者难以用精确化的语言界定他们的性态和类属边界,而不得不求助于模糊语言。⑦(3)滞后性。规则是肯定既有利益关系的工具,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要求,而其所调整的社会生活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使规则与现实环境相脱节。 规则的三个内在因素与具体的文化环境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加上规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僵化规则产生的可能性。 三、“规则”研究的假设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与内容,缩小研究范围,使研究成果更加精确和接近现实,我们对规则涉及的两个概念进行假设。假设一,规则主体的同一性。规则主体包括规则的制定者与规则的实施者,若两者不是同一个主体,规则将呈现双主体。规则唯有通过实施者的社会实践,规则制定者的意图才有实现的可能,但规则在实施规则过程中可能会掺杂实施者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并进行选择的主观能动活动,进而可能会背离规则制定者的意图,甚至使规则本身发生变化。规则主体同一性的假设,保证了规则制定与实施的完全一致性。假设二,规则文本和规则条文的非同一性。一般意义上讲,规则文本就是指规则条文,而严格意义上讲,规则文本是规则条文和相关语境资料的综合体。规则文本内附了文义因素、历史因素和体系因素,其真实含义包括规则文本的字面意义、目的指向以及规则制定者构建此项规则对规范社会所作的整体考虑和对规则秩序养成的期待。⑧规则文本与规则条文非同一性假设,主要是基于国家文化中语境和历史因素的考虑,使得该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四、国家文化背景下“规则”内涵的分析 规则有其现实的存在环境,它表现出来的严谨性和僵化性与国家文化这一规则的存在语境不无关系。 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以满足领土内人性需求为核心,长期以来受到历史传统习俗、客观环境和特殊事件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⑨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从五个维度对国家文化进行了界定,即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Short-term Orientation)。⑩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中国的文化维度指数值及排名如表1所示。(11)
从统计结果来看,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在较大程度上描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男性化特征较强、较高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及长期导向。此外,国家文化的外延还包括高语境和低语境、感性意识和理性意识等维度,从这些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