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冲突中的教育理想:整合与追寻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兴国,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 241000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教育理想作为教育的完善境界,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理想的教育状态;既体现在教育的实践展开中,也体现在教育哲学的理论阐述中。教育哲学流派的多元纷呈预示着教育理想的多元冲突,也造成了教育理想追寻的实践困境。为消解教育理想的多元冲突,教育实践需要从学校教育的过程性以及个体发展的多层面和多方面性出发,以一种更加灵活的立场与态度,对各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加以整合。由此,每一种教育理想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同时每一种教育实践都能够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来追寻不同的教育理想。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任何一种教育实践的展开,都是对于一种教育理想追寻的展开,都是在一定的理想引导下对人之存在的局限、人之生存现状以及教育现状的不满与超越。教育作为具有强烈规范立场的伦理实践活动,不能没有理想。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人们所拥有的教育理想是否具有统一性?倘若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教育理想,那么在现代教育制度的背景下,作为教育理想之追寻的教育实践,如何能够统一起来?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哲学预示着多元教育理想时代的到来,同时也预示着处在多元教育理想冲突背景下教育实践之困境。由此,如何整合多元冲突的教育理想,便不能不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作为追求教育完善境界的教育理想

      追求教育理想,就是要追求教育的完善境界。我们可以把教育理想理解为具有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即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前者是指教育所欲追求或实现的目标,后者则是指教育的一种可能性状态,一种教育的完善状态——人的完善境界和教育的完善境界。教育的理想所表达的是教育所欲求结果的完善,而理想的教育则是教育展开过程的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的理想对理想的教育提出实践性要求,理想的教育则取决于人们在观念中所构建的教育的理想。现代社会在经历了人类教育的长期发展之后,形成了教育的理想之多方面性特征。当教育的理想具有多方面性的特征时,理想的教育便也就获得了其多样化的形式。教育的理想决定着理想的教育。

      作为一种完善境界的教育理想,不仅包含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层含义,而且还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即理论形态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形态的教育理想。

      理论形态的教育理想主要以教育哲学的形式而呈现。每一种教育哲学就是一种教育理想的追寻、辩护与确立,同时也是对其他教育理想的怀疑、辩驳与否定。每一种教育哲学都在阐述一定的教育理想并为此而辩护。教育哲学为之而辩护的教育理想,或者呈现出历时性的相互否定,或者呈现为共时性的相互竞争。从历时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大批教育哲学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再到现代的杜威、赫钦斯、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阳明,到蔡元培、陶行知等,无论他们在教育的实践史中或在教育的观念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都无不在阐述着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和教育的理想,无不在构想并设计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在追寻一种教育的终极目标。

      当教育理想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呈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时,则它们也就在无意之中成为一种具体的存在,成为一个有其特定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确定性实在。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受到教育哲学家们的立场、价值观及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条件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教育理想总体上呈现出后代对前辈的否定。这种否定推动教育理想作为确定的存在而向着更加完善性的方向发展。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则教育理想更多地表现出相互竞争的特征。不同教育理想的共时性存在,必然要以其理论的力量或其他的力量而争取教育实践者的信奉。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各种教育哲学流派的出现,以及它们各自在教育实践中的试验,可以说典型地表现出教育理想相互竞争与彼此的不相容。

      尽管从观念史的角度来看,教育思想家所建构的教育理想无不在相互竞争,彼此对立,然而从教育实践史的角度来看,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特定社会的教育之理想,特别是在传统的社会中,社会的相对封闭性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的一元性,使得普遍性的教育理想得以成为教育实践的基础。所谓“普遍性的教育理想”是指一种大体上为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为人们的教育实践所追寻的教育理想。它或者表现为一种主流的教育价值观念,或者表现为一种普遍流行的教育思潮,或者表现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教育愿望。教育历史发展表明,无论教育是从人出发还是从社会发展出发,教育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理想的指导。“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在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无论如何,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只有遵循着一个最高的目的才有存在的理由。”①

      概言之,每一种教育实践都是在以其实际的行动而追寻着特定的教育理想。在一个封闭的或传统的社会中,价值观的一元性,使得人们所持存的价值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此种统一性也使得教育理想大体趋于相同。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同质性的教育理想的存在。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论是教育的理想还是理想的教育,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其根本的内核则是大体相同的。每一个社会的教育实践都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想而展开,而现代社会频繁发生的教育改革,则是对已有的教育理想之修正和对新的教育理想之建构。教育理想总是先于教育实践而存在,但它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指向教育现实的不理想的状态。尽管教育实践的展开过程是对教育理想的不断否定过程,无论教育实践是否实现了那观念中存在的教育理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实践就可以无需教育理想的先在。恰恰是因为教育实践总在追寻着教育理想,因而教育理想才显现出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价值。

      一种教育哲学总是一种教育理想的理论表达,一种教育行为主要也总是教育理想的实践追寻。由此,从一般的意义上看,教育理想便成为教育哲学(理论性的)与教育实践共同拥有的元素,并且都是两者所确立的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既是关于教育自身的,同时也是关于教育所要追求或实现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理想总是能够获得人们的普遍的赞同并体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之中。它只是要表明这样一种认识,即教育理想乃是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内容。尽管人们可能会对教育理想表达出某种担忧,以为“教育理想既是必要的乌托邦也是危险的乌托邦,我们在呼唤教育理想的同时必须对教育理想保持警惕。教育理想必须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基础,其方式应是开放多元的,其手段应是合理合法的。教育者必须对教育理想进行批判性的反思”②,然而,这种担忧乃是特定的教育理想之心理反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