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整个近代史上,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停滞的,在1820-1952年间,人均GDP还呈现下降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步履维艰:在1952-1978年间,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34%,低于同期世界平均2.56%的水平,中国GDP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份额从1952年的5.2%下降到1978年的5%(林毅夫,2007)。然而,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年均6.6%的速度高速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的220美元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 730美元,中国经济开始摆脱“马尔萨斯贫困陷阱”的束缚成功起飞,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按照世界银行每天消费1.25美元的贫困线标准计算,在1981年,中国8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到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5.6%,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6亿以上的人口摆脱了贫困(Lin and Wang,2008)。 中国经济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变为我们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持续存在?近年来,中国经济是怎样摆脱“贫困陷阱”的束缚成功起飞的?这两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重要的:一方面,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变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变之一,因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我们认识长期经济发展过程的关键(Lewis,1956;Murphy,et al.,1989;Galor and Weil,200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在东部沿海省份成功起飞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仍然停留在贫困状态中,于是,理解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机制能够为不发达地区促进起飞的政策提供有益的见解。 在现有的文献中,大规模的物质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改善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Chow,1993;Wang and Yao,2003)。这些文献建立在增长核算的框架上,因而它们暗含地假定转轨以来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线性过程——除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以外,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然而,在中国经济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变量,比如人均收入水平,表现出双峰分布和多重稳定状态的特征,生产的技术结构很可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而且,在长期里,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效率的改善是内生的,在这个意义上,物质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改善是需要我们解释的现象,而不是解释本身。于是,我们需要探寻物质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改善背后更为根本的“基础要素”,以揭示中国经济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起飞的基本驱动力量。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从停滞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起飞是通过工业革命实现的(Lewis,1954;Murphy,et al.,1989;Galor and Weil,2000),在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经典文献中,工业革命是具有较高生产率和规模报酬递增特征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对规模报酬不变的传统小规模分散生产技术的替代(纳克斯,1967;Murphy,et al.,1989;Parente and Prescott,1994)。不过,这种替代不是自然发生的,它需要跨过经济发展的门槛(Murphy,et al.,1989;Azariadis and Allan,1990;Goodfreind and McDermott,1995):一方面,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一个尚未实现工业化的不发达经济可能面临技术供给的约束;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生产具有技术上的不可分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当市场规模小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最小临界规模时,工业化无利可图,经济停留在低生产率的传统技术中(Murphy,et al.,1989)。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在这个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作用下,不发达经济锁定在贫困陷阱中(Myrdal,1957)。 经济史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不是技术约束的: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已经掌握了推动工业革命的几乎所有的关键技术。而且,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有机会和能力引进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Landes,2006)。可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应用到生产活动中。①在经济史学家看来,市场范围的扩大是一个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变的关键(吴承明,2003;赵凌云,2003)。在中国经济史上,虽然早在明朝初年就开始出现稳定的市场和贸易,但是,由于缺乏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把地理上分散的市场连接起来,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贸易主要局限在大约7万个范围十分狭小的当地市场中:从14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省际间贸易仅占国民产出的5%~7%,国际贸易也只占国民产出的1%~2%,以家庭作坊生产为基础的手工业对国民产出的贡献不超过8%。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省际间的交通运输网络和远距离贸易几乎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市场范围受到严重限制并且各个地区的购买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经济缺乏工业化的基本激励。于是,远距离贸易和市场范围的约束被认为是工业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和迅速扩展到中国的重要原因(Reynold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