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合政制与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

——驳中产阶级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古洪能,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古洪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

原文出处:
理论与改革

内容提要:

广为流行的中产阶级论认为,现代化国家能否获得社会稳定,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因此出路在于培育和壮大中产阶级。但是中产阶级论从概念基础到经验检验,通体存在困难,难以成立,其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也值得怀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还是要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即构建混合政制,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后发的成功转型国家的经验教训所给出的提示。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1]04-0142-04

      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并向全世界扩张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就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至今仍在行进之中。观察这一进程,不难发现,早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曾一度遇到过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首先导致新旧制度之间的、继而是新制度下劳资之间的剧烈冲突),而后发国家(不管是已经现代化还是仍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也遇到了或正面临着与早发国家一样的问题。这说明,社会稳定是现代化国家必然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从结果来看,现代化国家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早发国家大多解决了或者说有能力解决社会稳定的问题,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可在后发国家中,除了少数国家外,大多数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的甚至至今仍饱受社会混乱的折磨。这些现象当然逃不过研究者的眼睛,于是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或者说社会秩序)问题,就一度成为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至今也未消退——毕竟秩序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而社会混乱的代价的确太高。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死寂,好像稳定的社会就不再存在冲突,也不再发生变化了。实际上,社会的冲突与变化也可以说是常态,只不过人们并不希望这种冲突和变化是不可预期和不可解决的,从而变成无秩序的破坏。而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社会秩序只可能是制度化的产物。[1]所以,社会稳定就不是表现为社会冲突和变化的消失,而在于社会的制度化并且未发生制度性变革,从而社会始终处于秩序化的状态。一句话,社会稳定就是社会的秩序化状态。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也是将社会稳定与制度和秩序结合起来理解的,所以他才大谈政治制度化的重要性。[2]由此可见,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制度,使得社会冲突总是在秩序范围内发生并且得到解决。

      但是笔者注意到,在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方面,有一种理论特别流行并且快成为主流话语了,这就是中产阶级论。这种理论没有遵循政治学的制度解决思路,而是采取社会学的社会解决思路。按照该理论,现代化国家不能获得社会稳定的根源,在于这些国家缺乏一个占据社会多数的庞大的中产阶级;因此,现代化国家要想获得社会稳定,那就必须要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作为支撑,使得社会结构成为橄榄型的样子。[3]现在这种观点在学界几乎都不用详审而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笔者并不以为然。依笔者之见,中产阶级论通体都存在困难,恐难成立。解决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还是要回到政治学的思路上来,要将解决办法放在制度建构上——尽管人们对此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一、中产阶级论的第一个困难:概念基础不牢

      在笔者看来,中产阶级论从头到尾存在三个困难,故而很难成立。

      首先困扰中产阶级论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什么是中产阶级,并且如何确定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论者对此的态度和做法主要是三种情况:其一,明确给出定义,比如说:“直观地看,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4]其二,罗列多种定义,但是不清楚他自己的定义是什么。其三,假定中产阶级概念已经清楚无误,故不作界定。后两种态度和做法当然是不对的,我们不必加以理睬,所以着重来看对中产阶级概念有明确界定的情况。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说,这个概念仍存在两个难题。其一,正如许多研究文献所指出的,关于中产阶级概念,学界现在仍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没有一个取得普遍共识的定义,这就导致中产阶级基本上是一个非驴非马或者大杂烩的概念。对于概念缺乏共识,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界交流缺乏一个公共的平台基础,而建筑在此基础之上的理论也就变成为随意的自说自话了。

      其二,更为困难的是,对于确定中产阶级的标准,学界也无法取得共识,从而导致中产阶级概念无法操作化而变得无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其实是一个纵向的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概念。与横向的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是质的区分不同,中产阶级是相对于在其上的上层阶级和在其下的下层或底层阶级而言的量的区分,这就需要拿出量化的划分标准来才行,否则就不可能确定中产阶级的范围。对于社会分层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基于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进行阶级的划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则提出了经济地位、声望地位和权力地位三个标准,还有一些学者更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即职业、收入、财产、个人声望、交往、社会化、权力、阶级意识和流动。[5]这样我们就看到了:首先,学界对于确定中产阶级的标准是缺乏共识的。其次,每一类标准也难以进行量化处理。比如说,为了便于量化处理,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社会学界,普遍采取收入标准,将一国所有家庭划分为五个数量相等的部分,其中收入最低的20%和最高的20%均不在中产阶级之列,只有其余的60%才被认为是中产阶级。[6]这种做法尽管是量化处理,但明显具有主观随意性(在收入标准的确定上),是在人为地构造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如果是这样操作的话,那么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说存在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