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和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宪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论。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建国60年来,中国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和研究。建国伊始,就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但前30年主要翻译前苏联学者辑录的马恩论文艺、列宁论文艺的相关著作,改革开放新时期才开始有中国学者自主选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出版。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另一特点是从对前苏联文论的单纯借鉴,转移到全方位地研究全球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重点研究长期被忽视的欧美国家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这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和文艺理论的新中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10-0001-07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是出生于德国、长期在欧洲从事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著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元典。而他们阐述伟大思想学说的著作是用德文等欧洲语言书写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论著成为新中国译介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首要任务。

      1951年8月,由周扬主编的《马恩列斯论文艺》(1953年重印时改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这个1951年3月才成立的国家出版社最早的出版物之一。这本书以1944年5月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为基础,选编了20余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由曹葆华等翻译,周扬对所有译文都做了校订。同一时期,王道乾翻译的法国让·弗莱维勒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1951年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刘慧义翻译了美国纽约国际出版社1947年版的《文学与艺术(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集)》。刘庆福说:“这两个译本相比,法译本更好些,一是所选内容更为丰富,二是为了避免从全文摘取一段造成断章取义的弊病,不少选段之前,编者加了简短说明,介绍全篇内容及其他有关情况,有助于读者对所选段落的理解。”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翻译本延续了延安革命文艺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传统,发行量更大,影响更广泛,同时,直接翻译、出版国外学者、出版社选编的马恩文艺论著,可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世界上的普遍影响。建国伊始,这些论著的翻译、出版,开辟了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建设的道路。

      对马克思、恩格斯文艺论著较为全面的译介,是对前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学者米海伊尔·里夫希茨所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两卷本,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年)的翻译。全书个别篇目除采用中共中央编译局已经翻译、出版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译文外,其余均由曹葆华翻译。全书根据苏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选录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文艺问题的几乎所有文字,“现在这部书首先是以十分完备为特色的”①。《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译本分四卷、历时六年(1960~1966)方才出齐。通过这部书的翻译,国内文艺界才比较全面地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文艺素养很高的人,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如此丰富的权威性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他的文艺论著在前苏联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同样十分重视对列宁文艺论著的翻译、出版。从1950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列宁关于文艺问题的相关著作,比如《列宁给高尔基的信》(张古梅译,上海时代书局,1950年)、《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第一个版本为司徒贞译,北京新潮书店1950年版;第二个版本为曹葆华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论托尔斯泰》(立华译,中外出版社,1952年)、吕荧辑译《列宁论作家》(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等。当《列宁全集》没有全部在中国翻译、出版之时,特别是没有对列宁文艺论著的材料全面系统进行研究时,依靠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翻译前苏联学者根据俄文版《列宁全集》选编的列宁论文学艺术的专书,成为新中国全面掌握列宁文艺思想的快捷途径。因此,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前苏联国家出版社1957年版的《列宁论文学》(贝奇科夫、普倩采夫、克拉斯诺娃编,曹葆华等译)。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前苏联国家出版社1957年版两卷本《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尼·伊·克鲁奇科娃编),译文全部采用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的翻译。列宁文艺论著的全面译介,对于推动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斯大林论文学与艺术》(曹葆华等译)。

      为了更为广泛地翻译、出版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1958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后为外国文学研究所)组建编委会,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合作,翻译编辑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三套丛书”。编委有巴金、钱锺书、朱光潜、季羡林、李健吾、楼适夷、杨宪益等。据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程代熙回忆,“上面提到的‘三套丛书’,在后来出书时正式亮出丛书名义的只有两套,即《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和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旗号却始终没有正式打出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经验的不足,因为这不是编辑一套一般文艺理论丛书,而是经典文艺理论丛书。所以我们没有急于打出丛书的旗号,何况丛书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和《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两本只是简单地从外国‘拿来’。还不是我们自己学者编辑的本子。为了使读者意识到这是一套丛书,我们只是在封面、版式、规格等方面先做到大体上的一致。”②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系列中还出版了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戈宝权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拉法格《文学论文选》(罗大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