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0)02-0015-05 从文化的视角而言,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新旧学校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阶段,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话题。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明确提出,学校变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而要致力于学校员工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教育变革之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文化。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变革及其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如何从关注有形的、外在的因素转向关注隐性的、深藏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因素。笔者正基于此,对教师精神文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此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教师精神文化的内涵理解 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总是遵循他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决定了他们生活中特定规则的内涵和模型,社会的不同就在于其文化模式的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可以定义和表示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它是由一代代传下来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动的共识,是一定组织内群体所共同认同的“意义之网”[1]。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亚文化,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是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教师文化(也称显性文化或物质文化)、中层教师文化(也称制度文化)和深层教师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教师文化是以价值、信仰、假设等精神内容为核心,其主旨是对教师精神文化的追寻。因为,文化只有与精神相结合,即只有用“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才能真正表达文化的生命本质。 教师精神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与同事、学生等交往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起来的,并为教师群体所认同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人际关系、文化传统等。它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影响和决定教师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是教师发展的精神动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激励作用。通过对教师精神文化内在影响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教师文化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得出,教师精神文化是由教学理念、专业精神、专业尊严以及人际关系规范等要素构成。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师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各自的作用。其中,教学理念是先导,专业精神是动力,专业尊严是核心,人际关系规范是旨趣[2]。 关于精神文化,有两种基本的解释范式:一种是道德哲学的解释范式,一种是生命哲学的解释范式[3]。近代哲学将文化的概念推向精神的高度,并提出“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是出于人类对物质文化和技术文明的反思,试图从物质文明的陷阱中得到解救,表现了人类重新探寻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危机意识。精神文化被看作与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价值,它强调人类文化生活的伦理和道德内涵,表现了人类对精神世界和伦理生活的重新发现。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对精神文化的解释大多站在这一立场之上。而人们第一次从人或生命的角度讨论“精神文化”,始于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在此之前,文化一词经历了古代希腊人的“教养文化”、泰勒的“总体文化”,以及新康德主义的“价值文化”等。然而,文化的含义尽管不断得到拓展,但始终没能真正与人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走到一起。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们最早将文化与人的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使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所具有的内在性质得到揭示。当然,生命哲学的解释范式并不拒绝精神文化所具有的伦理价值,但它更关注学校文化与人的生命意志之间的对话,将精神文化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生活形式。这就给我们对教师精神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教师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 教师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按照一定精神文化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精神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明确教师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把握精神文化的方向,对教师精神文化的建设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上,教师精神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这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独特的尊严。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命根子。教师精神文化必须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累,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精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4]。《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教师精神文化具有先进性,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收各种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民主、科学的价值规范,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进而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代表。顺应时代发展,教师精神应与时代精神和谐统一,具体包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但在目前的文化转型期,我们要警惕出现两种消极被动局面[5]:一些人可能由于自身的素质和其他局限无法主动接受新的文化模式,被迫卷入一种新的文明之中,而成为新的生存条件下的社会的“边缘人”;另有一些人则自觉地固守原有的文化模式,拒斥新的文化模式所体现的生存方式,而最终成为新的生存条件下的社会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