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9)05-0085-05 庄泽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比较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和民众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庄泽宣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教育方面的专著以及与他人合著、译著的著作达30余部。其毕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与常导之、钟鲁斋和罗廷光等人共同开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比较教育先驱。 一、庄泽宣比较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庄泽宣比较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状况下,不得不实行“新政”。在教育上,清政府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维新派的主张。清末的新教育运动呈现了被动性、应急性的特点,以被动的模仿为主,甚至在教育制度的引进上有抄袭之嫌,对本国的国情重视不够,在新教育运动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华民国”初期,新教育运动并未因政局的改变而停止,甚至还出现引进西方教育的高潮。庄泽宣认为,新教育尽管很好,但是从西方“移植”来的教育缺乏中国基础,不适合中国国情,故很难在中国实行长久。他研究发现,西洋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具有很大的关系,教育因文化进步而有新的发展,文化因教育新发展而有显著进步,二者陈陈相因,才有今日这样的洋洋大观。他指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如果依样画葫芦,把人家的办法抄来,好制度也要变成坏制度,恐怕不能与全部文化生关系。教育与社会的生活状况相隔太远,办教育的虽时时以改良社会自任也不会生效力的。新教育的精神便在能社会化与生活化,要社会化与生活化,必须从社会生活中找根据去建设教育制度。凡是一个社会若有悠久的历史能到今日还存在,必有相当的优点,若漠视自己的优点而只看见人家的好处,把人家整个的制度搬来,也不能把自己的社会变成与人家的一样,这是非西洋人办新教育所极宜注意的”[1]263-264。他主张研究教育应注重它与具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反对孤立地引入外国教育。 (二)庄泽宣比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庄泽宣是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在中国的突出人物。他的比较教育思想深受因素分析法的影响。因素分析法不仅是比较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它不但奠定了比较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为建立严密体系的比较教育学科提供了专业条件,而且还使比较教育研究得以深入到教育发展的内外各个领域中,探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动因,从中找到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经验和有用形式。 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是因素分析时代的核心人物,他忠实地继承了他的老师萨德勒所提出的“学校以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更重要的”观点。他在1933年出版的《比较教育》中明确表示:研究比较教育学的方法首先需要正确评价那些构成教育制度基础的、无形的、模糊的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力量,各种来自校外努力和因素的影响比发生在校内的更为重要。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他的比较教育观:分析比较的目的是发现一国教育制度中所具有的那种“无形的和难以捉摸的精神力量”,即民族主义和民族特性(或称民族性)。 庄泽宣曾组织人翻译过康德尔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并为他主编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研究所《教育年鉴》1936年卷撰写了“中国教育”专文。因此可以说,康德尔的思想对庄泽宣有一定影响。 二、庄泽宣比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泽宣在研究美国职业教育时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比较教育,他起初局限于对各国教育制度的罗列对比,进而扩展到注意教育外界因素的分析。他的比较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教育内涵到教育外延的转变过程。《各国教育比较论》和《各国学制概要》代表了庄泽宣前期的比较教育思想;1939年出版的《民族性与教育》代表了庄泽宣后期的比较教育思想,这个时期庄泽宣的比较教育思想已经突破对教育制度的罗列比较,而注重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而强调教育的文化背景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民族性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庄泽宣前期比较教育思想 1929年出版的《各国教育比较论》和1931年出版的《各国学制概要》代表了庄泽宣前期比较教育思想,这两本著作皆为其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此时期庄泽宣的比较教育思想,从内容上讲,尚停留在对教育内部因素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各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从体例上讲,《各国教育比较论》是以问题比较为主干,时称“列国并比法”,《各国学制概要》则以国别为体系,对各国教育制度予以阐述。 庄泽宣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地理民族性,其学制的演进也各有其背景和缘由,因此各国学制的形成都是与其具体的国情有着密切联系的,绝非偶然。在德法英美这四个国家的学制中,法国的学制最为整齐划一,德国因为是联邦国家,所以各邦的学制有小的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因提倡试验教育,其教育制度有自由发展的趋势;美国也是联邦国家,但其素来重视自由且幅员辽阔,因此其教育制度不能全国划一,然颇有整饬之发展趋势;英国的学制是这四个国家中最无规律可循的,然而中央政府利用补助的方法以限制漫无规律的发展[2]14。英美德法四国的教育制度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德国之中学,文实不独分科,且分设于各校,更有专攻德文及德国文化的中学,这说明德国的国家主义正方兴未艾;法国幼稚教育为各国所不及;英国的考试制度尽管存在着弊端,然确为英国式学制中所不可少,其对于中等学校的影响甚大,且推行于各殖民地,这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美国提倡职业教育且于中学中同置升学科目,这表现了职业平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