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天然指标,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度概括起来,可以描述为“两个基本”和“一个迈进”。 1 基本实现“有教无类”的千年梦想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教不分类,教不择人”,不管对哪一类人都应给以教育,开创了世界特殊教育思想的先河。但这个千年梦想的真正实现,则归功于新中国特殊教育的辉煌发展。 1.1 特殊学校数量是建国前的39倍,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专门的学习场所 1948年全国盲聋学校只有42所。1953年,全国共有盲聋哑学校64所,到1978年,盲聋哑学校发展为292所,当时没有培智学校,也未开展专门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发展盲教和聋教的同时,大力发展培智教育。1984年全国共有培智学校4所,到2007年全国共有380所培智学校。截至2008年,包括培智学校在内,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40所,是建国前的39倍,是1953年的25.6倍(参见图1)。
图1 新中国历年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情况 注:1968年数据缺失,上图用1965年的数据代替。 数据来源:1953-2003年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2008年的数据来自《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090720/t…37K 2009-7-20。 1.2 在校残疾儿童少年数量是建国前的175倍,为教育公平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是衡量教育公平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步伐。这里面有特殊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1948年,全国特殊学校学生2380人。1953年,特殊教育盲聋哑学校在校学生数约为0.53万人(5260人),1978年达到了3万多人。截至2008年,在校残疾儿童41.74万人,分别是1953年和1978年在校残疾儿童数的78.8倍和13.5倍(见图2),是建国前的175倍。更多的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能够同在蓝天下,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这是特殊教育体现出的最大社会公平。
图2 新中国历年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1953-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处同图1。 1.3 教职工数量是建国前的110多倍,有力地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学有所教” 1948年,全国特殊学校教职工合计才360人。建国后,建立专门培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机构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地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高校开始建立特殊教育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20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教职工数量已经达到4万多名,是建国前的111倍,八成教师具有专、本科学历,为残疾儿童“学有所教”提供了师资保障。 1.4 全国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超过80%,基本实现义务教育 以1991-2005年期间为例,中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断提高(见表1)。
“十五”期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80%。截至目前,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比如甘肃,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80%;在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则基本达到95%以上,北京和上海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9%。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目标将由普及向普及加质量转变。 2 基本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 2.1 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情况见表2)。 2.2 中国特色特殊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特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