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6-7469(2009)06-0001-11 中国的比较教育学者适应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断革新观念,致力于创新比较教育学理论,转变比较教育研究方式,积极参与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2008年,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继续深化比较教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报告以2008年全国教育类权威刊物《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学专门期刊《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发表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为依据,通过分析其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问题对2008年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述评。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 比较教育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随着中国新学制的建立而从西方引入的,当时主要是介绍各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比较教育研究处于对外国教育的描述和介绍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比较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了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也更为广泛和深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比较教育学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不断深入、扩大了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国际经验。比较教育学者的国际交往,不仅拓展了教育研究领域,而且促进了与各国的相互了解。[1] 一门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包括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学科制度和学术研究。改革开放后的30年,完善的学科制度和丰富的研究成果见证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学科制度方面,1978年恢复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点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在时间分布上,前十余年发展较缓,后十余年发展较快,特别是2000年以后发展更为迅猛;在空间分布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次是东北、西南地区,至今已培养了近千名研究生。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和学会期刊的创建也是比较教育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已成功举办了14届全国性的学术年会。在学术研究方面,研究地域上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专题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为最,研究方法注重解释和比较,并开始注重学科自身的反思性研究。中国比较教育通过学术制度的建设和学术成果的累积确立了学科发展的稳定根基,以此为基础,在有些衰微的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界,成为一支活跃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同时,也为国内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对国外教育新思潮和理论的引介为国内同仁开启了思路,对国外教育新实践模式和方法的探寻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启发,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密切关注为教育决策指引了方向。因此,过去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不仅属于比较教育学界,还属于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2] 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社会发展所促成的,既有来自世界发展的推动,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也有由此形成的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对中国比较教育提出的新使命。因此,积极吸收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转变单一移植和单纯介绍外国教育的传统比较教育学概念,创建以理性借鉴为主导的比较教育研究分析框架,从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来把握当代教育改革,是比较教育学科走出发展危机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所必需的。由此,重新定位比较教育的时代学科概念和功能,更新比较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发展新阶段,就成了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使命。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应为全球化下的整体性、专业化下的科学性、本土化下的实践性、现代化下的战略性及服务下的功效性。[3] 二、比较教育的学科观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发展性学科,必然随着时代发展转向新的阶段,顺应时代需求确定学科发展新方向。树立正确的比较教育学科观是实现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关键。 (一)比较教育的多重身份与建构 面临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比较教育是什么,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或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这样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置身于全球化多元文化间对话共生的时代背景下,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层面和逻辑去观察、描述和定位比较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重新定位比较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比较教育应深入研究新的社会背景下特定教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仅仅局限于“借鉴”,也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要立足于国际合作、立足于整体发展,在理解他国教育的深刻意蕴和本国教育现实的基础上达成视野融合,进而促进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教育的相互尊重与国际理解。比较教育的多重身份决定其应具备的基本学术品格是融合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和创造的智慧。[4] (二)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 从学科属性上看,比较教育是基于整体取向的比较视野,研究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不同教育发展类型、不同教育发展类型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关系,以及教育整体性发展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体系中,基于比较视野对国际教育整体性发展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教育所独有的,这使比较教育与其他教育学科区别开来。但由于比较方法体系和国际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也由于比较教育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向微观层面的进一步拓展,比较教育又有与其他教育学科相交叉的一面,由此可以把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具体描述为“三圈层、多交叉结构”。核心层为比较教育发展研究;主体层为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拓展层为教育比较研究。该圈层结构是一个立体性的圈层、交叉结构,圈层体现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围和比较方法的层次性,表明了比较教育学科与其他教育学科相区别的独特性,而交叉则体现了比较教育学科与其他教育学科不可避免的相互联系。由此,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思考,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比较教育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需要我们做出回应的问题。今天,比较教育需要发出更加专业的声音,因而必须坚守比较教育的学科信念,明确比较教育学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凝聚比较教育学术队伍,提升比较教育学科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在总结和弘扬比较教育学术传统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建构比较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规范,进而推动比较教育的新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