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性,是指人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比较等认识能力,它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与感性相比,知性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意志,是人作为“类”的象征;与理性相比,知性是坚定的、片面的、确定的,因而是个性化的,是人作为“这一个”的象征。 作者认为教育活动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导致唯理性至上,扭曲、否定学生的感性世界、感性认识,压抑学生的知性发展,是教育活动中人性冲突的根源所在。面对知性缺失而导致教育活动中的人性冲突,我们应回归人性发展必然,尊重知性在个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和角色,重建知性教育观。尊重学生的知性存在和知性使命,意味着构建一种自由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张扬学生的人性,尊重、包容、提升学生的知性,让感性、知性与理性共生,既是知性教育的目标,也是知性教育的机制所在。 摘自《教育学术月刊》(南昌),200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