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11-05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变得十分活跃。“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学作为专业活动”、“校本研修”等概念,相继被介绍给广大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教育改革者也逐渐意识到教师对于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性。一些教师因为工作负担重、时间长,开始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一些教育改革者也因为改革措施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不断号召教师多拿出一点时间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①诚如富兰(Michel Fullan)所说,时间已成为分析学校改革的主题之一。[1]教师在处理工作任务方面遇到时间问题时,教育改革者首先需要从教师时间观念的特殊性出发,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理解教师时间的五个维度 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曾提出一些概念,用来凸显时间问题的复杂性。借用这些概念,可以看到教师的时间具有许多独特性,教师与教育改革者在时间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与教师时间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概念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一)主观时间-客观时间 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感受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教育改革的时间历程,也可以作为教师一种主观体验来看待。沃纳(Walter Werner)曾对主观时间(subjective-time/lived-time)与客观时间(objective-time/fixed-time)进行划分。[2]其中,客观时间是按照固定的参照点来组织活动。行动者的“过去”、“现在”、“将来”等概念,都依靠日历、钟表等计时工具来界定。通过这些标准化的工具,行动者的经验也被标准化了。这种客观化的时间,好处是让个人的计划容易与他人同步,对个人的评价也更加方便。但是,人对同一时间跨度的感受往往并不一致。个人感受到的时间绵延,并没有固定的单位,而是不断变化、富有弹性的。哈格里夫斯甚至模仿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提出学校的时间相对性定理,认为越是远离课堂,时间流逝得越慢。[3][4]这就是对主观时间特性的一种描绘。 在教育改革中,教育改革者的主要责任是制定计划,并按照时间节点渐次推进。他们倾向于简化教师时间,忽视其主观特性,认为教师的时间体验是客观的,可以采用技术理性来管理。基于这种认识,教育改革者就可能为了追求高效率,对教师时间进行拆分、控制以及重组。殊不知,这种要求教师亦步亦趋的时间安排,正是无视教师时间体验的主观性,很容易产生问题,例如:教师可能会觉得在教育改革中失去了自控能力,产生挫败感,甚至迷失方向。另外,在教育改革的最初阶段,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差异尤其明显。教师既承受教育改革的风险,也承受适应新教育实践的压力。尽管有教育改革者雄心勃勃地推进,教师仍然会倍感艰难,在改革之初感受到时间进度十分缓慢。 (二)复式时间-单式时间 人的时间观念与其工作特性相关。霍尔(Edward Hall)将不同人群的时间观念概括为复式时间(polychronic time)与单式时间(monochronic time)两类。[3][4][5][6]其中,复式时间的特征是,在同一时段内许多事情齐头并进。持这种时间观的行动者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对环境较为敏感。例如印第安文化、拉丁文化、小组织、女性群体的行动者常持有这种时间观念。单式时间的特征是一时一事。持这种时间观的行动者主要考虑任务进度,对环境因素不够敏感。例如在西方文化、商业领域、大型组织以及男性群体中这种时间观念占优势。 教育改革者常认为时间是可以管理的,是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诸多条件之一。他们制定的改革方案,常常呈现为一种有序的、前后相继的序列。在实施过程中,也倾向于在学校日常工作之外划出专门的时间来安排教改活动。这种处置时间的方式具有单式时间的特征。相比之下,教师多采取复式时间观。在学校场景中,教师手头总是有多项工作齐头并进,并且习惯了因为各种意外事件暂时终止手头事务。可以说,教育改革者更偏好明确、清晰的计划,而教师更愿意根据具体环境随机应变,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展工作。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把原计划的教改活动时间挪作他用,这也是时间观念差异的一种表现。例如,教育改革者希望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教师合作学习,而教师也许认为餐后随机的交流更方便、更高效。[5] (三)常规时间-意外时间 康奈利(Michael Connelly)、柯兰迪宁(Jean Clandinin)以及本-皮瑞茨(Miriam Ben-Peretz)认为,学校中的时间多富有周期性。[7]根据时间是否呈现周期性,可以把它划分为常规时间与意外时间两类。常规时间有固定的周期、严格的序列以及标准时限。它渗透在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强大但不失弹性的边界。在时间安排与这些常规有冲突时,人们就很容易感知到这些周期的存在。康奈利和柯兰迪宁识别出学校中的一些时间常规,包括:年、月、周、工作日、假日、教师日、报告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等。这里面,每一段常规时间都有独特的序列、周期以及频率,对参与者的组成也有规定。参照常规安排时间,是教师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在常规以外的时间诉求,被看作是意外时间。[8] 教师的常规时间,为学校生活提供了清晰的结构,[8]同时也形成一种力量强大的成规,嵌入到学校文化中。[5]它们相互重叠,共同发挥作用。由于教育改革者的时间周期与教师不可能完全一致,当教育改革要求打破教师的时间常规时,这些时间诉求就容易被教师划分为意外。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这种教育改革的时间要求,容易在教师中引起抵触情绪,改革的效果也被打了折扣。例如,大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进入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实验时,经常发现在备考期间安排教改活动的难度格外大。究其原因,可以认为是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时间打破了教师的时间常规,从而这种时间诉求被悬置或压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