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历史溯源与社会制度演进

——以西方为例的研究及现代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家骅(1956- ),男,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福建省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对产生于西欧的城市化历史溯源探微,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研究,展现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城市人口、城市居民、城市管理、城市精神等,并尝试从中揭示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构成的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梳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脉络,从中获取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运动的理论与政策的借鉴。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2-0055-06

      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17世纪后出现的席卷近代西欧国家的城市化运动,不仅仅归因于工业革命的引导和推动,除了商业贸易、地理发现、军事政治、社会文化诸因素之外,还有历史上城市繁荣的投影、城市精神的延续,以及强有力的“市民社会”传统的秉承。因此,本文分三个部分,深入探讨城市文明的底蕴,并把它作为城市化持续发生的源泉和动力。

      一、古代社会的“城邦”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在地中海的东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就形成了古希腊文明。这种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奴隶制的城邦形成。所谓“城邦”,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国家,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周边的若干村镇附属于城市国家的统治之下。希腊各地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城邦,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今天耳熟能详的城市在当年都是城邦国家,它们的属地虽然不过百公里,但人口聚集却能达到数十万计,这就有了居民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最初场所。

      在奴隶制的城邦繁荣时代,希腊的大多数城邦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形成的宫殿和各种建筑,就可容纳10万居民,可见当时城市之规模[1]。古希腊雅典的城市生活已经十分繁华精致,雅典成为工商业互相促进的大都市,百货堆积如山,商船满载着来自殖民地的粮食、牲畜、皮革、木材、象牙以及各种奢侈品和奴隶,在雅典卸下货物后,又装上工艺品、葡萄酒、橄榄油和殖民者,驶向四面八方。雅典不仅是地中海的航运中心、货物交易中心,而且还是手工业作坊聚集的中心。如果按行业来分类,当时的雅典手工业者就有铁匠、铜匠、木匠、石匠、皮匠、宝饰匠以及陶工、画师、裁缝和专门制造武器和船舶的工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引用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记载,来说明古希腊社会分工的情形。色诺芬写道:

      一个人兼做许多事,是不可能把它们做好的。在大城市里,一个工匠可以找到许多主顾,而一种行业就足够养活那些从事于这项行业的许多人。在某些场合之下,甚至毋须掌握全部的行业,而是一个工匠只作男鞋,另一个工匠只作女鞋。到处都是专业:一个工匠只是缝,另一个工匠只是剪裁靴皮;一个工匠只是裁衣服,另一个工匠则专事缝纫。那必然的结果便是,谁只做简单的工作,谁就能把那项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好。在烹饪术方面也是如此[1]。

      相对而言,城市比乡村更容易容纳家庭和繁衍家族。在“荷马史诗”所描绘的希腊社会中,家庭和家族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而且,早期的家庭(Oikos)与现代家庭并不相同,它不仅包含了血亲成员,而且还包括了归属于家庭的奴隶。在某种意义上,希腊的家庭更像一个大家族(Denos),因为它不仅包括族长自己的家庭成员,还有他儿子及其妻子家庭的其他成员,但财产继承则只限于父子和兄弟之间。

      在古希腊社会时期,希腊斯巴达人建立的城邦国家的管理机构是由国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众和监察官组成的,城邦国家中的重大事务必须提交公民大会通过。当然,由于当时希腊社会制度是奴隶制,只有奴隶主有统治方面的特权,而给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这些平民阶层的民主权利十分有限,公民大会充其量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古希腊社会随着希腊城邦产生而出现了早期的公民阶层,并同时兴起了个人权利观念和个人主义精神。个人权利(当然只限于“公民阶层”)的保障促进了自由交流思想,也促使古希腊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获得了极高的成熟度。

      罗马城在古代也是一个城邦,并且是欧洲文明的一个发祥地。古罗马城原址在拉丁平原北端,台伯河下游,距海边20公里,帆樯可以直达城下。城堡依山傍水,既是台伯河流域的交通枢纽,又是陆上的交通要道,罗马城处于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周围有广大的农业区提供给养,邻近的帕拉丁和卡匹托山冈又有陡峭悬崖,易于防守和抵抗入侵,而且周边又有“七大山丘”——大片的平坦山坡适于居住,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罗马城成为古代意大利居民聚集的繁华之地。

      到了公元前7年至公元14年,罗马的城市已经高度繁荣。地中海上帆桅往来如织,各地的谷物、酒、橄榄油、布匹、陶器、金属品、木材以及奴隶,都以纳贡或贩卖的方式运至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屋大维大兴土木,在罗马建造了许多宏大的庙堂、宫殿、议事厅、竞技场和公共浴室,而且建筑外表都十分雄伟壮丽,花岗石的高墙和大理石的圆柱交相辉映,豪华至极。这时罗马的商业也十分兴旺,来自印度的金刚钻、珍珠和宝石装饰着贵族妇女,而中国的丝绸服装更是成为贵族们斗富奢侈的手段,还有那产自东方的水果、稻米等都在这个时期传入了罗马,大大丰富了罗马人的物质生活。

      然而,古罗马社会并不能给所有的罗马人都提供丰裕的生活,阶级分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古罗马尖锐地表现出来。美国历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指出了这一点:

      在意大利的城市里住着一个相当富裕、有时甚至可说是很阔绰的资产阶级。他们大多是地主;有些人是出租房屋的房东和各种各样店铺的店东;有些人放债和经营银行业,最大、最富的城市是罗马。公元前二世纪与一世纪时,罗马城的发展异常迅速。最好的地皮都为罗马的达官贵人、元老院议员和骑士们的华丽的府邸所占据。在罗马那块大公共场地——卡斯托尔神庙附近,每天都进行着交易活动。这里拥挤着成群的人们,他们在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各种各样现金交易或信用交易的货物、意大利和外省的农庄与地产、罗马及其他地方的房产与铺面、船只和货栈、奴隶和牲口等。在广场及其附近的街道上的店铺里,有着成千上万的自由手工业者和店东,有着成千上万个属于有钱的资本家的奴隶、代理商、工人们在制造商品和将商品卖给顾客。在罗马城里较偏僻的地方,有着大批失业的或半失业的无产者,他们住在大杂院里,为了过日子,只要谁能有钱付给他们,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赞同票和拳头卖给谁[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