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西学者均对前工业社会经济周期性升降问题展开过研究。西方学者认为,西欧封建经济在运行中有起伏升降,他们以物价、人口的变化为根据,总结出11—13世纪为上升期,14—15世纪为下降期,16世纪又复上升,17世纪是下降期。他们主张这一变化的原动力是人口,被称为新人口论。中国传统经济的起伏被有的学者称为周期性危机,虽然也表现为物价、人口的变化,但多和王朝兴亡相关联。如果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其相同与不同,可以更好地认识封建经济运行的模式。 西欧封建时代的历史学相对落后,其指导思想是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人类的尘世生活不过是赎罪过程。记载历史的大都是修道院中的一些修士,他们只知道修道院附近的若干史事,如果该修道院地位重要,则记载中就会有一些军国大事,否则就完全是地方琐事。①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里和圭查尔第尼各自所写的《佛罗伦萨史》,也主要是一城一地之事,也不脱这种模式。西欧各国王朝更迭和中国的不同,一个王朝的家族绝嗣,可以从其他王国的王族中另选新君代替。有的王朝(如神圣罗马帝国)有名义上的选举制度,其王朝更迭更为频繁。所以王朝更换并不会引起政治、经济上的转变,而历史记载也不会以王朝更迭作为分期标准。富罗沙曾经说英国的国王,在两个英武之君间就有一个孱弱之主,并举爱德华一世和三世之间的爱德华二世为例。②不过这并无国王好坏和王朝治乱存在关系的意思。 19世纪是西方史学科学化的世纪。那时许多社会科学发展起来,给了史学以进步的依据和动力。对于中世纪史的分期,应该说是从经济史的研究开始后发展起来的。如李斯特写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指出各个国家的经济都经过以下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③喜尔得布兰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阶段(以物易物);货币经济阶段,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信用经济阶段。施穆勒又在这一分期上把货币经济阶段细分为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国民经济三个时期。④ 真正提出封建经济分期的应是阿贝尔。他发现13—20世纪欧洲各国的农产品价格有一个大致相同幅度的起伏升降过程。于是他追寻这一过程形成的原因,起初以为这是由货币供应的多少造成的,后来吸收了马尔萨斯的消费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理论和李嘉图的土地报酬递减学说,归之于人口论的解释。⑤阿贝尔根据农产品价格的起伏,划分出西欧中世纪时期经济发展的曲线,即11—13世纪是一个上升时期,14—15世纪是下降时期,16世纪又是上升期,17—18世纪中期是下降期,18世纪中期又复上升。 波斯坦等对这些现象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波斯坦认为,11—13世纪,英国人口不断增加,新垦地不断开发,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多,对粮食需求日多,因此粮价上涨,但工资却在下跌。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垦,距离近便而又肥沃的土地大都已开垦完毕,人们转而开垦边远贫瘠的土地,土地越来越少,份地越来越小,地价不断上升,无地少地农民涌现。这时原有的耕地肥力递减,新垦地也因贫瘠而产量不高,于是“人口过剩”,现有的耕地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他们生活水平下降,无力结婚,稍遇天灾人祸则死亡相继。于是人口的增长自然停止,从14世纪开始逐渐减少,不久爆发了黑死病,人口更剧烈下降,劳动力短缺,有地而无人耕,大片土地抛荒,出现了“荒废的村落”,于是工资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经营农业不利,农业也进入了衰退期。经过缓慢、曲折的发展,人口和土地又取得了平衡,于是人口、农业又复发展,经济进入了上升时期。⑥ 波斯坦综合土地、人口、物价等方面的关系,建立了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理论核心是人口,隐含人口是发展的决定因素的思想,被称为新人口论。凡·巴斯也是依照人口论模式来写西欧农业史的。他认为19世纪以前,农业的发展过程即是土地与人口的脆弱平衡,这时农业技术和人口增长相比,不仅不能上升,反而下降,故人口增长往往导致饥荒。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是马尔萨斯主义式的。⑦凡·巴斯将西欧农业史分期为:农业繁荣(1150-1300),农业严重衰退(1300-1450),农业轻微恢复(1450-1550),农业繁荣(1550-1650),农业轻微衰退(1650-1750),农业繁荣(1750-1850)。⑧另外,拉杜里用法国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的农村经济发展,证明马尔萨斯主义的成立。拉杜里以法国的朗格多克地区为例,研究该地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即近代早期农业的发展变化,他把它细分为四个阶段,不过实际上也就是以160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是扩展阶段;到1600年进入成熟阶段,人口增长减速,生活下降,到1680年后经济即告衰退。⑨ 对于上述概括,当然存在不同看法。如14、15世纪的衰退是否是封建主义危机,17世纪是否衰退、是否也是危机等。奇波拉认为16世纪不能笼统地称为黄金时代,而17世纪也不是危机重重。⑩可是在他的经济史著作中,仍然使用了这一经济的起伏模式。沃勒斯坦虽然也指出17世纪危机的许多争论,而且他也不是探讨经济史的长期趋势问题,不过他仍然使用了这些阶段划分来叙述自己的世界体系。(11)布罗代尔倾向于认为这一周期运动是存在的,而且认为“人口增长堪称是一股‘原动力’”。(12)他也认为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进步,经济扩展意味着社会危机,甚至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他明确指出,当生产高涨时,群众的生活状况反而是出人意料地坏。而当危机出现时,群众生活却改善,不过他指出,这是以前一时期人口大量死亡为代价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