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审计起源与早期审计发展历史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大鸣,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教授。(南京 210029)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探讨审计起源之所以有0三种观点,概因为没有分清国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类审计的起源。本文主要探讨国家审计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审计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中国古代国家审计在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廓清了“审计”一词的出处和演变。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8)12-0049-06

      一、“审计”一词溯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长达五千余年文明史的演进中,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审计,就是这灿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审计,源远流长。讲到审计,不可避免地会首先涉及到对“审计”一词出处、演变的了解。现有中国审计史研究成果中,对此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且目前被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说法是,最早在南宋正式将审计活动冠之以“审计”一词。其史料根据是《宋会要》职官二七之六一记载:“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十一日,诏诸司专司、诸军专司,专字下犯御名同音者,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其意是指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构”“勾”同音),将诸军诸司专勾司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后将诸军审计司、诸司审计司合称为审计院。这是我国最早将审计机构正式以“审计”一词命名的记载。

      南宋审计机构名称的改变,看似偶然、巧合(为避高宗构讳),实有其必然性。因为“审计”一词早在唐代已广泛使用,但其语义较宽,多是指对某项事体“详细、周密、慎重谋略、计议”之义,当时并无自宋以后的对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审计监督这层语义。例如,《新唐书》记载,陈子昂上书:“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据安念危,值利思害,愿陛下审计之。”①《新唐书》又载,张九龄草诏与宰相张说,建议其改变为政之道,草诏最后说:“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②《新唐书》、《新五代史》中还有一些使用“审计”一词的记载,但均为“详细、周密、慎重谋略、计议”之义,毫无自宋之后赋予“审计”的审查、监督财经活动、岁入岁出以及钱粮收支之义。至宋代,虽“审计”一词多用于对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监督,但仍有用于上述“详细、周密、慎重谋略、计议”之义的,如《宋史》载:“诏问方略,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③其中的“审计”就是此义。语言是时代的音符。汉语言语汇丰富,语言结构和语义复杂多变,在语言演变历史中,语义的扩展、延伸或移植、借用,多有发生。这是因为语言是随时代变迁、语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审计”一词,在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避高宗构讳,而改“专勾司”为“审计司”,移植、借用当时已经广泛使用的“审计”一词,赋予“审计”一词以专指意义,指对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监督,当是可以理解的。“审计”一词,当时可以宽用,也可以窄用,只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越来越趋向于窄用,最终则定型为专指对财经活动、岁入岁出、钱粮收支的监督。至于有的学者撰文,引《文献通考》史料,说唐代就已经将“审计”一词用于审计活动,这是一种误识,因是《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马端临所撰,是用宋元之际的语言写唐代的事体,所以直称“审计”,是可理解,但不能以此为据,说唐代就已将“审计”赋予审查、监督财经活动、岁入岁出以及钱粮收支之义。

      由上可知“审计”一词出现较晚,但审计活动的出现却很悠远。这里仅先弄清“审计”一词的来龙去脉。而这对于我们探讨、研究中国审计发展历史,古为今用,帮助我们做好审计工作,将会是有所裨益的。

      二、中国古代审计起源探讨

      谈到审计起源,审计界凡略知审计发展历史一、二者,大多都知道目前在我国审计理论界流行以下三种主要观点:(1)审计起源于会计。认为审计是从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职能,先有会计,后有审计。(2)审计起源于受托经济责任。认为因为有了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存在,客观上就必然要求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这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仅体现在民间,也体现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中。(3)审计是民主与法制制度的产物,是近现代社会才有的。上述第二种观点,即“受托经济责任说”,认同者较多,主要因为大家基于对现代审计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基点来判定审计的起源。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审计起源,首先要明确探讨的是国家(政府)审计的起源,还是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起源。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均发生在近、现代,古代尚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此两者不在本文探讨范畴。本文探讨的是在古代早已存在的国家(政府)审计的起源。因而上述第二、三两种观点只能是针对近、现代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言,而第一种观点即使针对国家(政府)审计而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史实上分析,也是片面的,是很难成立的。

      究竟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府)审计起源问题,首先必须确立这样几点认识:(1)审计起源问题涉及许多审计基本理论问题,比如如何科学界定古代审计和现代审计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前后沿袭承继关系;如何正确把握古代审计起源与古代会计起源、古代监察起源、古代财政监督起源的关系,等等。(2)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不能以现代人的思维定式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认识,来研究和判定与古代审计起源有关的问题,比如不能以现代人的财产观、监督观、权力(利)观去判定古代人的财产观、监督观、权力(利)观。质言之,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凭“想当然”。(3)必须在充分掌握切实可靠史料的基础上来研究,要使用第一手资料来说明史实。最忌人云亦云或采取“拿来主义”。(4)应注意把握审计的萌芽、雏形和带有审计性质的活动与完整形态审计产生之间的联系。作为成形的、完整意义上的审计,无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审计,都应具备这样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监督检查的对象应是财政财务收支,对国家(政府)审计来说,就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二是以检查账目为其基本手段之一;三是进行监督的机构或人员应当相对独立于财政、财务管理机构。只具备其中一点或两点,则可认为是审计的萌芽、雏形,不能认为它就是审计。特别是古代,多种事物的构成要素,往往共同孕育于同一母体的胚胎中,随着历史的演变才逐渐分离出来,从而自成一体,形成某种新事物。我们应当通过研究,按不同事物构成要素的标准,将它们逐一剥离出来,以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此,把握好某种事物构成要素的标准,就成为我们研究问题的关键。上面提出的审计的“三个共同特征”,也是审计的基本特征,正是我们研究审计的起源必须把握的审计构成要素的标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审计的起源和会计的起源、监察的起源、财政监督的起源混同在一起。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可以说才算找到了研究审计起源的“金钥匙”,研究审计的起源靠它,研究审计的发展历史也要靠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