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 124.3;F 1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98(2020)01-0080-08 DOI:10.12120/bjutskxb2020018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奇迹般的增长趋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占比较低,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例仅为1.8%,到2018年上升为1/6,仅次于美国。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经历了4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背后,是受内部与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独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之路。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对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评述,旨在为今后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提供参考。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以及实证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引进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我们看来,对于中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问题的认识,以下3个方面最为关键。(1)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曲折认识过程。(2)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实现路径的认识和探讨。(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度、评价与争议。因此,本综述将分成3个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一、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曲折认识过程 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历史,总的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在曲折中上升,改革开放后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在曲折的科技进步的发展历程背后,是思想层面上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曲折认识过程。 (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人马克思确定了生产要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点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现实生产力”,“科学和技术是统一的,技术是物化的科学”,“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当中的主导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我们”,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1年又颁布《科研十四条》,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在艰苦的环境中,科学工作者仍然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等卓越成就。然而,由于受一些错误思潮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充分认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等观点,甚至曾经错误地认为在建立生产力基础以后只有通过变动社会关系才可以持续发展生产力[2]。特别是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整体技术水平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二)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明确了生产力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使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了中国科技发展方针,提出大力抓好科学技术成果的推进和应用,1982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进一步明确,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科技发展研究计划,如农村技术进步的“星火计划”、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研究的“863计划”,并实施了一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项目,调整制定了农业、能源、城市建设和交通方面的重大技术政策。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谈道:“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这一论断是对如何使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好回答,是在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5]1995年,“科教兴国”教育方针的出台,1998年,国家计委、科委对外发布《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13项全国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规划。此后,党中央和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6]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7]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8],并将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三)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求 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作了最新论述,他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10]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在新时代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第一动力”与“第一生产力”理论相互融合,“第一动力”是新时代下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