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历史上就一直存续着直接“三通”,即通航、通商、通邮。其背景尽管千差万别,但规律基本一样,直接“三通”任何人都阻挡不了。 一、闽台历史上的直接通航 福建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省份,地缘关系最密切。闽台仅隔不宽的海峡,最窄之处(台湾新竹与海潭岛之间)仅为130公里,厦门港—高雄港306公里,福州港—基隆港276公里,湄洲湾港—台中港196公里。福建台湾港口远则朝发夕至,近则朝发午至,一天可以往返。两门两马则距离更近,厦门—金门仅2.3公里,马尾—马祖46公里。福建直航台湾便捷的特殊位置,“直接三通”后将大大节约运输成本。福建货物直航台湾比经香港绕道航程缩短2/3。因此直航将提高福建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增加福建的出口渠道,有利于福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闽台一旦率先正式直航,福建与台湾位置优势更会突显出来。福州、厦门两港可转运华中地区的货物,福建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将成为中转枢纽。届时福建将成为两岸经贸人员交往的最重要的通道和基地。 福建海岸线绵长曲折,北起福鼎沙埕的南关山,南至诏安宫口的两端,直线长度535公里,曲线长度3324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全省有自然港湾125个,其中沙埕、三都、罗源、福州、湄洲、泉州、厦门、东山等八大港湾,水域深阔,终年不冻,能纳万吨以上船舶。沿海地区较大的冲积平原——漳州、福州、兴化、泉州等是福建交通的要冲,舟楫往来、货物集散和旅客进出的基地。福建省的港口资源是一大优势。海岸线漫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有多处天然深水良港,并有良好的避风条件,能满足5~10万吨,甚至30万吨级船舶进出的港湾。目前,已建成海港54个,码头泊位399个。其中货运泊位联部325个,客运泊位65个码头,最大靠泊能力为10万吨级原油码头,还有5万吨级的散粮码头,2万吨级的煤码头,以及集装箱、杂货码头和客运码头。 台湾是一个岛屿省份,岛屿众多,海岸线长。台湾本岛海岸线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 台湾港口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岸。如彰化鹿港、台南布袋港、南部安平的鹿耳门、高雄港等。 春秋时期以前,福建属百越之地,七闽部落活动在这一荒服之境。他们在与江海险滩波涛的搏斗中,锻炼和造就了“习于水斗,善于用舟”的特长。战国末期,越国败于楚,其后裔入闽。自无诸立闽越国,它与中原先进地区有了交往,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许多先民逐步变成“以船为家”的早期船民。 三国时,福建不仅有了沿海航线,而且开辟了从大陆到台湾岛的航路。三国时的夷洲,即今台湾岛。孙吴一支万人船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了夷洲。其出航地点虽未见记载,但船队的蒿工楫师,都是闽粤之人。 隋代,隋朝政府至少有3次对台湾的航海活动: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派遣虎贲郎将陈棱率兵万余人,由义安郡(今广东潮州市)启航,横渡台湾海峡与南海之间水域,先至澎湖,后到台湾,前后共费时月余。隋王朝接连3次浮海去台湾,均因福建南部尚未开发,而发自广东。但有记载,当隋之时,地方政府曾携回台湾人5000户,令其居于福建福庐山(今福州福清县),明代尚存其裔。 南宋乾道年间已定期派兵到澎湖巡防了,后因“更迭劳扰”、“劳费不资”,汪大猷才亲临其地,并且建造兵营二百间,留屯水军,进行长期的驻守。 元朝统治者不仅驻兵澎湖,而且还进一步招谕台湾。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六千人去招降,朝廷从其请。到成宗元贞三年(公元1297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再次请求诏谕,元朝政府批准他的要求,同年9月,高兴派遣省都镇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军赴瑠求国招谕,由于这次规模较小,仅生擒俘虏一百三十余人而返。 勇于开创的福建海商,在与明政府不断斗争中,探索、总结了不少远洋航路(当时称“针路”,因其以指南针辨别航向而得名)。有纪录在史的有52条。这些航路多从漳州月港起程,其中经澎湖至鸡笼(台湾基隆港)、淡水(台湾淡水港)是最繁忙的航路之一。 闽、台隔海相望,福建沿海处处可以登岸,为福建百姓东渡提供了有利的航海交通条件。康熙年间,海禁尚严,闽台往返船只,须经厦门出入盘查;厦门至澎湖,须官兵护送,大大限制了闽台交往。至雍正十年(1732年)始允许有“田产生业”者,向地方官申请,然后报批准,“填给路引”,携眷赴台。自此,大批携妻带子、举家搬迁成为移民台湾的特点。以往闽人赴台多是单身前往,不时返乡,属于临时性质。而今携妻带子在台湾定居,则作长期打算。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汉民达241217户,人口逾200万。较之郑氏集团统治台湾时,150年间增长10倍。 19世纪60年代台湾诸港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外国轮船开始驶入,往来闽台各口岸间,促进了闽台两岸海上交通的发展。同治六年(1867年),先有英商德忌利士公司的“台湾”号轮船,行驶台湾、厦门之间,但因船小,不久撤走。同治十年(1871年),该公司则以“爹利士”、“科摩沙”、“海龙”和“海门”等4艘轮船,分别行使香港、汕头、厦门至台湾的安平和淡水两线。继则光绪七年(1881年),福建船政局“官轮商雇”的“永保”、“琛航”两艘轮船,亦循环往来于福州、厦门至台湾淡水、安平之间。及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有国营招商局两艘轮船,兼航厦门至台湾之间。此外,还有不定期外轮常川航行于福建、台湾各港口之间。如台湾南部的打狗(今高雄)港,1869年只有1艘轮船到港,1871年增加为10艘,到了1876年达到4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