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其官营纺织业还是私营纺织业都有长足的发展。而体现纺织业发展的标志之一,便是秦汉纺织业中商品生产的发达。本文拟对秦汉纺织业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的具体环节以及生产管理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期盼方家赐正。 1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繁荣的商品交换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商品生产。因此,考察秦汉纺织业的商品生产,须先从纺织业的商品交换谈起。 早在春秋时期,已有关于纺织品交换方面的记载。(昭公26年)“夏,齐侯将纳公,命无受鲁货。申丰从女贾,以币锦二两,……适齐师,谓于犹之人高
:‘能货于犹,为高氏后,粟五千庚。’高
以锦示犹,于犹欲之……曰:‘鲁人买之,百两一布,以道之不通,先入币财。’于犹受之。”(注:《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年。)《诗·卫风·氓》中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两段记载,前一段应是诸侯国贵族之间的纺织品买卖。《诗·卫风·氓》中郑玄释“氓”为“民”,则它是民间私营纺织品交换的反映。这说明,在春秋时期,纺织品的交换在贵族和平民间都曾发生。 战国时期纺织业商品生产发展较缓,但也有所进步。它实际上是西汉时期较发达的商品性生产出现的先声,也奠定了秦汉商品交换频繁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纺织业商品生产发展较快。汉高祖虽采取抑商政策,但惠帝、吕后时即对商业经营采取放任政策。“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从而拆除了商业发展的障碍;其次统治阶级奢欲的日益膨胀,经营锦绣、文彩、明珠等奢侈品可为商人带来滚滚财源。“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注:《汉书》卷72《贡禹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列《史记》、《汉书》、《后汉书》皆为中华书局标点本,不再注出。)更重要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是官营纺织业的对外贸易,还是民间纺织业的市场贸易,都是相当活跃的。 (一)官营纺织品的交换。 官营纺织品,其生产水平较高,一部分供统治阶级享用,也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商品用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包括周边各部族和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一些国家。主要分为陆路贸易和海外贸易两种。陆路贸易是汉代对外贸易的大宗,它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从现在的甘肃经新疆、中亚的大夏、直达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的“竹杖”、“蜀布”、“枸酱”等就早已远至其地。秦始皇时的乌氏倮“求奇缯物间(私)献遗戎王”而致富,“畜至用谷量马牛”(注:《史记》卷129《货殖列传》。)。匈奴等部族也嗜好汉物。 史载:“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故“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注:《史记》卷110《匈奴传》。《汉书》卷94《匈奴传》。)。 中国的丝织品输入罗马,被视为珍品,“价等黄金”,故“(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注:《后汉书》卷88《西域传》。)。另外一条是海路,从越南经南洋,直达印度,西方的许多物产入中国,中国的丝帛等产品也输至西方。《汉书·地理志》有详细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堪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泽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由此可见,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南海丝织贸易已相当发达了。 (二)私营纺织品的交换 民间很多商品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流的,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漆丝等。随着商业的发展,行业的种类也不断增加。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汉代有出售棉絮、布匹、皮革、羔裘的服装衣料行业,有出售药材、珠宝玉器等行业。一批商业都市迅速崛起,如齐国的临淄成为纺织品交换的中心。那里“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覆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注:《史记》卷129《货殖列传》。)。当时农村家庭纺织业产品, 虽然只有小部分流入市场,但集合起来,其数量也相当可观。缣帛在汉代已成为一种极普通极常见的商品,据《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时通都大邑所产销的各大类主要商品中,就有帛絮(丝棉絮)、细布、文采(有花纺和染色的缯帛)。 2 秦汉时期纺织品的交换如此发达,必然要以雄厚的商品生产为物质前提。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秦汉时期纺织业中的商品生产的发达正体现了这一点。 秦汉时期人们的求富意识已较浓烈,其商品意识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接着又说,在通都大邑,每年生产千酿酒、千瓨醯酱、千甔酱、千枚漆器,或千钧帛细布、千匹文彩、千石榻布文革的人家都可成为千乘之家。(注:《史记》卷129《货殖列传》。)这就是说, 当时人们的经济活动,已经不是仅仅生产使用价值来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而是要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来达到致富的目的。这种求富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司马迁敏锐地觉察到当时社会的这一变化,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人都是“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注:《史记》卷129《货殖列传》。)。这进一步说明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谋生,更重要的是谋利了,也说明秦汉时期商品性生产的大量发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秦汉时,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纺织业生产。秦孝公时就明确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注:《史记》卷68《商君列传》。)这说明封建政府将纺织业也看成本业,鼓励其生产。统一后的秦及继秦以后的汉代重视纺织业的措施更多。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纺织生产的发展。 (一)生产规模 汉代官营纺织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齐服官的发展状况可窥见一斑。“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注:《汉书》卷72《贡禹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列《史记》、《汉书》、《后汉书》皆为中华书局标点本,不再注出。)“故时”指汉武帝时,“今时”指元帝时。“笥”指装服饰的器具,一笥大约可装服饰10件,或装丝织品27件,10笥约270件, 一年只需十六七个工匠就能做成,而到了元帝时,作工人数达数千,工匠增加了五百多倍,生产规模发展之快,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