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研究的新领域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景春 台湾 台湾屏东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论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身为教师与知识份子,在历史的长流里,我们除去肩负教学的重任,扮演国民的角色外,还要承担研究学问、生产知识、以及发展学术、创造文化的使命。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角色所带给我们的权利。站在这个立场上,如果不思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实在有愧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学术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从某个观点看,有点像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诸如,阳光、水份、土壤、气温等。学术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诸如:文化的刺激、学术的交流、社会的开放、言论的自由以及杂音的接受、异议的容忍等。道理很简单,要使植物生长,就要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要使学术发展,就要培养学术发展的气氛。

      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讨论如何改变外在的学术环境,也不在讨论如何培养外在学术气氛,而在探讨一个较小的主题:如何开拓研究的新领域。

      谈到开拓研究的新领域,很多人都会强调[意愿]的重要性,或[企图心]的重要性,他们所谓的[意愿]与[企图心],就是我们古人所谓的[存心],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动机]。不错,[存心]是很重要,在学术研究上,对一个从来没有创造企图的人,是很难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奇迹的。事实上,我想我们都相信,两个同样智力的人,研究同一个领域,假如其他的条件都相同,其中一个[有心创造],一个[无心创造],最后应该是有心的人比无心的人有更多的创造,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古人与前辈,一再告戒我们[哀莫大于心死],无心就是心死,心死了,便什么成就都没有了。

      对於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来说,[存心]固然重要,行动尤其重要。一个人,不肯吃苦,不肯下功夫,或不知道如何着手、如何去做,是不容易有成就的。作者在此提出下列几项行动原则,与各位共同勉励。

      第一、走出过去的模式。一种学问的形成,都有它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也就是,有它的模式。如果想对这种学术有所创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评判它原来的方法与内容,看看方法有没有缺失,能不能改变,也看看内容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增减。假如方法需要改变,应如何改变?假如内容需要增减,应如何增减?如果你对前人的研究,能作这样细密的质疑与检讨,相信你会获得灵感,有所发现的,许多学问的建立与发展,往往就是这样促成的。你想发现新的领域吗?不妨试试看,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点点的源头,投入的时间久了,参与的学者多了,也就形成了思想上的巨流。就拿本世纪的分析哲学来说,在刚萌芽时期,只不过是维根斯坦、艾耶、罗素等人的一时主张罢了,后来这些主张慢慢受到重视,而终于发展为一种哲学,在他们以前,很少有人意识到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也没有人想到概念对哲学的重要。即使维根斯坦等人,也只是觉得:要把哲学问题弄清楚,先要把语言弄清楚,如此而已!维氏本人也恐怕没想到,他会成为学术上一个新领域的开拓者。

      第二、走出主修的范畴。凡是大学或研究所毕业的,都有他们主修的科系。例如:读心理学系的人,大都主修心理学,读社会学系的人,大都主修社会学。他们在校期间,或毕业以后,为求在主修的领域内,有较好的基础与较高的成就,因而全力投入,不思涉及其他书籍,不思逾越主修范畴。当然,这样做,也并不是不对,只是会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要有新发现,最好走出自己的主修,走进他人的主修,看看从不同的主修里,能不能找到相关性?能不能找到结合点?比方说,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一旦走进心理学的领域,会不会想到研究文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演讲心理、创作心理学呢?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能的,这样子,不就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吗?

      第三、走出学校开设的科目。在普通的状况下,一门课会被列入中学、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目,大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与过程,例如:从名称的创立、结构的形成、到内容的充实,以致于被专家们肯定,而纳入课程标准,哪一步不需要漫长的岁月?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的学问,很自然的,充满着常识性的知识,作为一个研究者,如果只研究学校开设的科目,或只研究自己所教的科目,是很容易落在时代的后面的。特别是那些教什么科目,就写什么书的人,为了赶着出版,恐怕连脑筋都不用,就匆匆忙忙地拼凑出来。当然,这比从来不写文章,从来不写书的人,还是强多了。不错,站在学生的立场,教科书还是很需要的,只是,一个人不要写上十几本,省下才华,作些比较专业性的研究,不是贡献更大吗?作者主张,如果要写教科书,最好采取集体创造的方式,让每位参加创作的人,各就自己的专长,撰写一章或两章。这样,说不定会找到新的研究主题或领域。

      第四、走出本土研究的窄门。每个族群、每个社会,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与现实,也各有自身的生活方式、生活理想与生活问题。生活在这个族群或社会里的人,当然要研究它、了解它、接纳它。同样的,生长在台湾地区的人,也应该研究台湾、了解台湾、发展台湾、推销台湾,把台湾引向新的境界、新的方向,并使台湾变成[台湾研究]的重镇。话是可以这样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台湾的路子,可能越走越模糊,台湾的研究,可能越研究越狭窄。因为,那很容易忽视外在世界的存在,忽视外在世界的发展,同时,也使我们的观念偏狭,更使我们的社会封闭。在这种只重本土的研究气氛下,要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恐怕难上加难了。我的意思是说,本土研究是重要的,但不要走火入魔,不要只限于本土的研究,我们还需要研究外在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