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构建的前提是研究当代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结构性变化 (一)当代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变迁 研讨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应从环境因素(子系统)及其物质和精神结构两个角度予以展开。所谓社会环境的子系统包括客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中观系统的社区,微观系统的家庭和作为中间系统的大众传媒。 当代社会就其宏观角度来看,全球正处在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巨变过程之中。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在经济、文化诸领域均已达到了目前人类社会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但是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又带来了技术专制、金权社会、紧张的人际关系及天人关系等,从而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主体的失落,与他人的对峙及其伴生物道德论表与麻木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寻找现代化的出口——后现代化之路。因此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既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60年代以后北美西欧诸国兴起的道德教育的研究热潮及其在现实中对学校德育的强化趋势正是因应这一宏观系统的变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正在现代化的入口处努力。在努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转轨的同时,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一方面“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人的解放不只是政治解放,而且是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当前实现的市场经济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最根本的就是解放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从族群主体转向个人本位,是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大变革。伴随着个人从多年的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欲会喷勃而出,一时形成泛滥,这是难以避免的”。[1]由宏观社会结构转转型导致的宏观社会系统在组织、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已严重突显。国内有学者已归纳为:1.社会失调,如(1)人口问题,(2)就业问题,(3)农民工问题,(4)环境污染问题,(5)家庭问题,(6)贫富分化,(7)干部腐败;2.社会颓风,如(1)关系网,(2)公费吃喝,(3)毁坏公物,(4)利他行为减弱,(5)假冒伪劣;3.社会病态,(1)卖淫嫖娼,(2)淫秽物品,(3)拐卖妇女儿童,(4)吸毒贩毒;4.社会犯罪,(1)青少年犯罪,(2)公职人员犯罪,(3)车匪路霸;5.心理失常,(1)自杀率上升,(2)精神病患者增多[2]。中国社会既要面对西方社会的市范效应实现扬长避短,又要克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努力走出转型的阵痛期突现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给学校德育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必须与宏观社会变必同步并解决矛盾的任务。学校德育显然不能回避历史的趋势。 作为中观系统的社区也正处在变革的涡流之中。就中国社区的状况而言,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二。一是大都市的现代病症日益突显,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污染问题、犯罪问题、低俗文化泛滥问题等都已同西方先进的文明成分一起进入国门(或在国内滋生)。二是城市化速度加快使中国的社区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农村地区(尤其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一批中小城镇,就地消化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全国各大都市都涌动着农民工潮。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人品流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分层。从地域上讲许多地区城乡边缘模糊、交错、一体,成员社会身份变化迅速。从文化上讲,全国各地区的人们都面临着价值的冲突与适应问题。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给学校德育带来全新的影响(源),使学校德育同社区一起进入转型期的调试。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外部环境也正处在巨变之中。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影响学校德育及其德育对象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及其稳定性都正在发生令人不安的变化。核心,单亲家庭数量正不断增加,离婚率上升导致的破损家庭在西方发达国家及中国的一些大都市都已有相当大的数目。一些悲观的社会学家甚至认为家庭的消亡之期已经不远了。家庭的小型化、家庭意识的淡化等利于儿童个人的主体表现,但社会关系和家庭关怀的缺损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这两种影响都正趋强化过程中。其次,我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老人赡养及相关伦理问题日渐突显。由于西方生活方式的入侵等原因,在我国,婚前、婚外性行为大量增加,同居、情人、纳妾、嫖娼等现象开始泛滥。在家庭本身的伦理建设都处在亟待加强的情境当中,学校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显然是十分沉重的。最后,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也面临着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反哺现象和代沟现象等。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外环境急待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基本上得以整治和优化。 大众传媒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的中间系统正在品种、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上加速度发展。这已使现代文化越来越具有商业化、大众化的特征。大众传媒迅速而有效地渗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个体独立判断力的衰减。大众文化的反复强化使人来的及思考就接受了传媒所灌输的有关政治、伦理、职业、消费、娱乐等观念。与此相联系人们往往趋同,肯定既成秩序与价值观,文化批判能力弱化,从而形成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大众传媒的影响隐蔽而强制,其结果是,“一方面现代化过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创造性,并且也确实为个体创造力的展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及法律体系等实现对个体外在控制的同时,又借助大众文化而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有形无形地受到窒息”[3]。由于现代化的“后发性”,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传媒建设的速度相对高于发达国家传媒发展所经历的自然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条件下,如何理性地生存于现代传媒的剧烈辐射之中,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学校德育如何正确利用传媒影响,削弱其负效应,也是这一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