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现有的台湾史前农业考古资料,结合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的同类遗存,吸收古地质学、人类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台湾史前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指出,虽然台湾的原始经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但其史前农业的发展并未落伍,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初期曾先后经历了“刀耕火种”期、锄耕农业前期、锄耕农业后期和发达锄耕农业期四个发展阶段,表明台湾是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所不可忽略的区域,这一研究也有助于全面认识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农业起源问题。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古地质学和考古学证实:在历史上台湾曾数度与大陆连成一体,自更新世以来,华南哺乳动物相继进入台湾,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也随之迁徙过去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时代的考古工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全岛沿海、内陆地区已发现的遗址至少有数百处,其中经过比较详尽发掘的也有数十处。这些遗址中所发现的古代文化资料相当丰富,已将汉人前来垦殖以前的文化史建立了一个相当细致的轮廓。然而,台湾史前时代的一系列重要遗址和丰富的遗物、遗迹中,所含农业考古资料甚微,仅从这些极其有限的资料中猎取古老的农作信息,很难将史前台湾的原始农业生产状况梳理清楚;加之以往研究中国农史的重心多放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虽后来开始注重长江流域,并有向两河流域之外的其他地区拓展的趋势,而像台湾这类边缘地区仍未引起学者的重视;当然,这种研究中的顾此失彼现象还与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因素有关。正因此,系统研究台湾史前农业的专论至今鲜见,这无疑是台湾史前社会研究和中国区域农业史研究的一大缺项。本文试图根据有限的台湾史前农业考古资料,结合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的同类遗存,吸收古地质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其他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对台湾史前农业作比较深入的专题探研。 一、台湾史前文化遗存与先陶文化的原始经济形态蠡测 台湾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因岛上地形多样而极为复杂,考古界对其如何分类与命名素有分歧,至今未有共识。本文为讨论方便,将台湾的史前文化暂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铁器时代;至于其地域分布则按西海岸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和东海岸地区来讨论。需要指出的是,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边缘地区,大陆两河流域先进的青铜文化对其影响较晚,因而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延续的时间较长。当大陆进入铁器时代后,青铜和铁器才逐步传入台湾。大约在公元前后,因铁器等物品从大陆传入,台湾才开始由石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台湾史前文化与华南同期文化就内涵而言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大陆华南地区古遗址的绝对年代比台湾同期文化偏早。台湾史前文化序列,详见表1。 表1台湾史前文化序列及原始农业分期 (根据张之恒、何传坤改编)
鉴于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知最早的农业考古材料允许作出这样的推断:这一地区的农业实验最初在渔猎采集者中间发生,他们是生活于水陆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的。问题涉及的这一时期,即决定性的实验可能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全新世早期”〔1〕。所以,本文探讨台湾史前农业,将从岛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入手。 台湾先陶文化,指旧石器晚期和先陶新石器早期文化,即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无陶文化。台湾先陶文化阶段,不见陶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多为狩猎、采集工具,骨器则与渔捞有关,农作物与家畜遗存也未见到。这些似乎表明当时的经济仅有渔猎采集,原始农业还不曾露面。但台湾长滨文化和仅有的二处先陶新石器早期文化其实不能反映当时岛上人类的方方面面。长滨文化的位置紧临海滩,其洞穴堆积则暗示了这是一种季节性的临时营地。有迹象表明,在台湾中部丘陵湖泊地带的居民在一万多年以前便已开始农耕活动;然而与之同时或稍后,东海岸的洞穴里还有人在使用旧石器从事渔捞。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例子,其实未必如此,这或许是同一群体于不同季节在不同活动区域内的文化遗留。长滨文化八仙洞的旧石器工业一直持续到陶器文化在东西海岸存在的时期(公元前4千至5千年之间)〔2〕。 对此张光直先生认为:“洞穴位于海滩上或者靠近海沙滩和一些发现物的原始保存状况及其性质(如:文化遗物原来位置在海滩上或者靠近海沙滩,废石料集中分布的地点,骨角捕鱼工具)都表明,遗址不是永久性居住址而是专门开拓小环境活动的地点。这些洞穴可能是作为捕鱼者的临时栖所而使用的,他们在这里准备和进行与捕鱼有关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陶器不起任何作用,这些捕鱼者的居址是在靠近内地的某个地方,但也可能就在内地”〔3〕。张先生此论极是,而且非常巧合, 科学家在岛上内地确确实实找到了当时人类活动(可能包含一定程度的农业在内)的遗迹。 在台湾中部的一些干枯盆地底部,有很厚的泥炭堆积,泥炭层和湖底堆积物为科学家进行孢粉学研究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其中日月潭和头社两个孢粉剖面特别引起人们注意。 1964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冢田松雄在台湾日月潭的日潭湖底分层采集孢粉标本,研究近6万年以来日月潭一带的古植物史。 他发现从大约1.4至1.2万年(放射性碳素测定)开始,这一地区的原始森林逐渐为次生森林所代替,而且湖底淤泥中木炭的数量开始持续性地增加,并认为这是人类反复焚烧和破坏原始森林的结果。〔4〕张光直更进一步推测焚烧森林的目的在于从事原始农业,认为这种现象的一个可能的含义就是到更新世末期日月潭湖岸已有人类居住,而且,这些人类已经开始从事一种可能包含一定程度的农业在内的生产方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