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界定与文艺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路,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鉴于国内学界对舶来术语及概念的泛用及误用,本文以历史语义学的方式,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运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文化”入手,通过对该词的界定重新思考文艺研究的问题。“文化”作为当代最具通识性的关键词之一,其附加意义也反映在学术理念之中。“文化”本身的不断界定实际上是人们据此力图说明并揭示出研究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延的学理性。作为某一文化区域的人利用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所进行的文艺活动,必然受制于历史时段的个性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三者的关系。因此,每一文化区域中的历史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文本形态和文本内涵,其中也必然包含了文本环境、文本生产体制、文本传播以及文本接受等相关环节。对文本内部构成因素的分析再一次转移到对文艺总体过程考察的内外结合之中。而今天的文艺研究在对象和范式上所发生的双重转移也正是文化有效介入到文艺领域的必然结果。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化”一词的宽泛和复杂表现了人类历史和生活状况本身的复杂性。而英文的culture是从源自古法文和拉丁语“cultūra”和“colere”过渡而来,当时可以表达“耕种、居住”等词义,直至今日,“culture”一词按照权威辞书的用法,依然含有“土壤的耕作、某一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等词义。①所以“文化”一词是与物质层面紧密相联的,而这种有机的耕作和培育等用法又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的改变,逐渐发生了扩延,转而主要意指人类在自然和精神领域中的积淀和成就,即主要是指“诸种艺术以及其他人类智慧成果的展现”②。如“对艺术及智慧的崇尚或产品;艺术、文艺、风度等精致品味;由教育或培训得到的提升;文明的某一阶段或形式;文化群落”等等。③这实际上已经转而指向某一群体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精神的社会建构。按照以上各权威词典的定义,“文化”无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最具内涵的词汇。但其中群体精神的社会建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当代专门的工具书中,“culture”一词已指“感觉、意义与意识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将生产领域(经济)与社会关系领域(政治)联系起来的意义领域”④。其中心概念与文化人类学密切相关。既然该词包含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其意义也就在生活世界之中。因而,“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⑤“文化”这种从自然耕作到精神层面提升的语义变化,其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习俗、信仰和价值等,显示了某种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迁移和对自身历史性认识的升华。前者需要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利用以及物化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后者需要探索精神世界、精神产品和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二者均需在某一社会结构中相互关联地发生作用。因而“文化具有两类重要的或基本的元素,其一是人类的建构或建设能力,其二是使用语言(从广义并包含所有符号系统所理解的语言)的能力。”⑥而这两种能力使人类拥有了自身是一种文化构成(cultural being)的自我意识,而该意识又使人们有能力创造新的事物,⑦包括文化和亚文化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一词不仅具有其复杂性、包容性,更重要的是,具有与社会历史发展同步的生成性、派生性和交叉性,所以,文化极具影响力和交流价值。某一文化区域的文化发展进程除了其本身的再生力之外,也多是与外来文化发生交往的结果。因此,劳思光先生认为,“文化成长和文化变迁这两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文化现象和文化史都是同样重要的。……所谓文化成长的意思,是就文化内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来说。……‘变迁’则是指众多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⑧

      “文化”一词的这种特殊性使人们一直尝试着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均是历史性的界定,然而在学院派的界定中却反映出了人们对文化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人类在各自的生存圈内存在着语言、传统、习俗、信仰、价值和理解的差异,一般都会从各自的角度和利益看待事物,因而文化间的理解、交往、借鉴和冲突成为延续至今的重要问题。正如美国学者赛义德所言,“我所谓的文化,有两重意思。首先,它指的是描述、交流和表达的艺术等等活动。这些活动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同时,它们通常以美学的形式而存在,主要目的之一是娱乐。当然,其中既有关于遥远的世界的传说,也有人种学、历史编撰学、哲学、社会学和文艺史等等深奥学科的知识。……在某一个时候,文化积极地与民族或国家联系在一起,从而有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而且时常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排外主义。……在这第二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⑨

      当今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范围内人类的频繁迁徙与生活范围的空前扩展,通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国资本的经济运行模式,使全球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科技化的新图景。而文化区域间的日益频繁的交流和互动、日趋紧密的经济联结、不同民族群体的混杂性,不仅使得世界文化格局出现日益杂糅的现象,而且使文化互识的重要性更为凸现。文化遂成为当代最具通识性的关键词之一,其附加意义也反映在学术理念之中。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文化转向”的学术大背景中,文化与既有学科发生了粘连,成为了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跨学科之场。其结果是,文化几乎可以和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产生渗透和交叉,进而带来了边缘学科的涌现和方法论的更新。按照学术史的规律,一旦某一古老词汇引发的学科领域开始明晰,人们就必须对该中心词进行重新定位,以探索该领域扩展的合法性、边界的规定性以及持续深入的可能性。因为,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些古老的概念往往会随着人们认知图式的扩大而发生悄然变化。这些变化了的词汇含义除了在其滋生地中扩延外,还会随着由文化交往随同物化和精神产品的观念形态一同旅行,与新的文化区域中的接受、理解、翻译、误读以及创造性运用中发生联系,产生出该词义的外圈扩延。于是,一个关键词的中心词义往往在源自自身文化区域和与外部区域的交往中互为作用,在一种交叉中形成新的概念系统,并引发出一系列的子概念,最终形成某种新的理解框架或认知图式。而这些新的理解框架不仅可以构成重新认识原有学术领域的参照系,为原有学科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角度并促使原有学科发生裂变,而且带来研究范式的推进和中心词汇的进一步蔓延。学术领域的发生史与某些中心词汇的演变、扩延密不可分,而学术史中的这种中心词汇的互为作用也在当代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文化”这一古老词汇在当代学术史中可以说是最具典型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