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层理论与多重解读

作 者:
李兵 

作者简介:
李兵,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文学文本由多个层面组成,不同的层面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方法。文本中存在着诸多未定点,但并不等于文本是完全开放的,解释是可以任意的。文本的不同层面形成的多重解读之间并不是完全不相关的,而是暗含了契合的因素,文本空白形成了意义的格式塔群集,意义的确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达到的。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8)01-0147-05

      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性结构,充满了“不定点”和“空白”,读者总是从文本的一个或多个层面介入,结合自己的独特的审美经验,使英伽登所言的“意向性的客体”转变成为一个动态的审美对象。然而,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并不主动呈现,而需要借助特定的阅读方法才能达到,文本的不同层面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方法。正因如此,方法的选择决定了文本层面意义阐释的有效性程度。方法的无限多样性同作品切入角度的无限多样性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相互呼应。文本的开放性确立了艺术家与公众的新关系,确立了美学感知的新机制,导致文本分层理论的出现,开辟了文学交流的新局面。

      一、文本的开放性

      开放的作品,艾柯又叫“运动中的作品”,就是可以从多重角度、多层次阅读的作品。作品是封闭的,同时也是开放的。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看,封闭是因为作者希望读者按自己设想的形式来理解作品,作品的交流效果被作者预先设定。但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解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艾柯说:“一件艺术作品,其形式是完成了的,在它的完整的、经过周密考虑的组织形式上是封闭的,尽管这样,它同时又是开放的,是可能以千百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解释的,不可能是只有一种解读,不可能没有替代变换。”[1](P.4)现代主义以来,开放性作品大量诞生,作品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同传统作品不同,现代派文学对社会、自然和人的态度不再是简单的爱和恨……现代派文学的哲学基础便是神秘主义、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经验主义……这些哲学对世界的态度本来就带有很大的茫然性与虚无性。”[2](P.7)对不确定性的追求是现代派作品共同的特征。比如,非形象艺术的绘画可以被看做试图在作品内引进某种“运动”或“开放”的因素。杜尚的一幅画取名为《L.H.O.Q.Q.》(即《带髭须的蒙娜丽莎》),原来是一句嬉皮笑脸的法文,即“她是一个大骚货(she has a hot ass)”。这显示了传统绘画所看不到的东西,所谓伟大的艺术在今天只剩下一些涂涂抹抹、混合杂凑的玩意。有些作曲家试图在音乐作品和演奏中加进部分不确定的东西,这种音乐被称为“偶然音乐”(aleatori music)或“机会音乐”(chance music),如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就是为了颠覆杜威视为规范的审美经验而设计的。

      人们面对先锋派作品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以为先锋派作品拒绝交流,其实这是误解。先锋派的创作是有意如此的,其目的就是要打破人们接受的语言惯例,打破这些思想通常的串联模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运用语言和非常规的形象逻辑,给读者一种信息,一种理解的可能性,一种丰富的启示。爱德华·伍德的《来自太空的9号计划》为了减少费用,违反了好莱坞的许多成规,但人们并没有把它与先锋派的越轨相提并论。“因为再宽容也不能把这样的信念归于伍德,观众可以把其叙述的不连续性和剪辑上愚蠢可笑的错误解释为对好莱坞审美的反击。也就是说,伍德根本不可能像当代先锋派那样有意——有信念与愿望——涉及分离性展示的意义或这种展示对观众产生的效果。”[3](P.280)而杜尚的《泉》,其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审美反应活动,他以打破惯例的生动性、自由性激起人们去关注他所置身的艺术史语境,而不仅仅是对对象本身的关注。在开放的文本中寻求多重解读是一种危机的表现吗?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对作品多重解读方式的寻求,表明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以改变认知方式和生活模式的努力,从而摆脱固定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这是现代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运动中的作品包含着可以将关系有序地组织起来的原则,可以允许个人干预多样化,但是不允许随心所欲地进行干预。

      艾柯关于文本开放性的观点仅涉及现代派以来的作品,其实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样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艾柯所言打破惯例的生动性、自由性在经典作品中也随处可见,最伟大的作家们倾向于颠覆一切价值观,无论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经典的力量就体现在最强有力作家的平静持存之中。他们的丰厚是无穷无尽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心脏和大脑,而不是腰腹或任何种姓、派别或族群的特权。若你愿意,你可以反对但丁或弥尔顿的气质,但在理性和情绪上他们难以被攻击。”[4](P.216)人们对经典的表达就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克尔凯郭尔发现人们不可能不是后莎士比亚的。布鲁姆甚至认为,莎士比亚的成就甚至逃脱了影响的焦虑。“莎士比亚的成就最令人迷惑的是,他为我们解释所设想的语境超过了我们能够用来分析莎剧人物的语境。”[4](P.47)而伟大经典的作品同样是开放性的,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对其进行解读。“在我读过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中心,有一种可怕而蓄意的空缺,一种我们会被吸入进去的宇宙虚空。”[4](P.49)文本空缺即未定点,正是文学交流的前提。

相关文章: